……
如果要对2010年新进入成都的外来企业进行一次梳理的话,远洋借壳朗基地产入蓉,可能是最值得关注的事件之一。
实际上,借壳当地城市进入成都楼市,远洋并非首例。
|
这种变革的结果,将现有的房地产开发模式,裂变为“投资商+建造商”模式,向欧美等发达国家房地产模式靠近。而成都本地企业,也将由此出现二次分化。
游戏规则
正悄然发生变化
种种迹象显示,在一系列政策的影响下,开发商从银行贷款的难度越来越高,土地成本却越来越昂贵。房地产行业的游戏规则,也由此正悄悄发生变化或者说是进化。而其变化的本质,就是产业的核心,正由开发建设向金融运作转移,房地产企业的运作模式,也正由开发模式向投资模式转变。
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成都越来越多的本地房地产企业,不得不选择与外资房地产基金和投资商以作资本后盾,由此基金、私募等也成了开发商老总的常用词。而作为全国二
线城市中最炙手可热的城市,大量的外来金融、资本,也迅速向成都靠拢。于是,在企业生存需要以及市场催生之下,以国嘉地产与朗基地产为代表,一种类似于“投资商+建造商”的模式顺势诞生。而实际上,据相关人士透露,在2010年,成都有近10个房地产项目都引入外来资本,总建筑面积近百万平米,投资总金额在20个亿以上。这种金融投资与项目开发融合方式的广泛出现,越来越清晰地展示了房地产崭新模式的转变路径。
实质上,20年来中国房地产模式的核心,是房地产商统揽土地—融资—规划—施工—销售—物业管理的全部环节。在这一产业价值链中,土地是房地产商能够进行开发的原始支点,融资只不过是整个运作的一个环节而已。当前这种局面显然正在发生转变。就在近两年房地产企业寻求资金渠道多元化的过程中,融资环节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金融投资开始日渐主导房地产开发。于是一种新的行业趋势开始逐步显现:房地产食物链开始更新,资本与开发商各司其职,传统的大部分房地产商面临角色转换,要么自己成为投资商,要么自己成为建造商。
转变之后
地产食物链更加清晰
近两年来,国嘉地产无疑是成都楼市最耀眼的明星公司之一,在短短两年之内,其逸家系列就声动全城。而其背后,则是来自香港中渝的强力注资。成都置信是成都最早与外来资本合作的本地房企之一,从凯德到基汇,其多方合作均取得了显著市场成效。
而事实上,不仅成都本土公司,就连一些庞大的中国知名地产企业,联姻资本进行合作也已经成为常态。比如龙湖地产携手荷兰房地产基金ING进行项目合作;万科与德国银行合作,成都万科与成都首创均携手新加坡政府产业投资有限公司(GICRE);深国投与新加坡嘉德集团合作;金地与摩根士丹利联姻等等。
中国的房地产模式,正逐步向欧美等成熟模式靠拢。从美国等成熟房地产市场的经验来看,当土地实现完全市场化的公开供给后,土地的转让价格将基本体现市场对土地未来价值的预期。与此同时,土地交割以巨额土地转让金在短期内支付为前提,银行将不再向开发商放款以支付土地价款。结果是开发商将难以从低价囤积土地并高价卖出中获取暴利,也难以借助银行信贷资金“妙手空空”。在这种情况之下,开发商必须具备强大的金融运作能力或雄厚的自有资金实力,以支持房地产开发对资金的巨量需求。
而在这种趋势之下,房地产业内的分工将越来越细,其食物链也将更加清晰:结果是政府赚土地的钱,投资商赚取资金的回报,而建造商赚取产品创造的价值。这相对于目前混沌式的地产利益链,无疑清晰了许多。
“资本家”坐庄
本地房企将继续分化
传统的房地产开发,开发商是整个链条的上端,也是利益传动的第一环。开发商利用这种“核心”优势,通过带资承包等形式使得施工企业承担部分开发资金利息、出让他们应得的部分利益,通过预售的形式让消费者承担部分开发资金利息等等,实现高额利润。但在资本主导之下,这些资本会大幅度分享这些传统的开发商自享高额利润,转变为“制造商”的企业利润率会急剧下滑。虽然如此,本地的房企也不得不接受这一转变。
同样,放眼成都,在资本日益占据主导地位的同时,成都本地的房地产企业们在短短三年时间之内,就已经呈现出了显著的分化。部分企业开始转行,部分只有细心经营自己的“存粮土地”,而部分选择与外来资本合作的形式,勉强维持着自己的生存。成都本地房企们注意到了,他们曾经辉煌过的这座城市的地产开发,在资本语境之下,甚至已经不仅仅是全国的主战场,也已成全球资本的角逐场。法国都市房地产建设集团,汉斯地产,K.EBehringInvestments,美国华平投资,英国思嘉伯集团,美国铁狮门……当然同样包括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等巨无霸,越来越多的资本,早已潜伏在了这个城市房地产业利益链条的利润兴奋点上。
而一些国内的巨无霸企业,就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其自身也早已具备金融投资的属性,完成了从开发商到投资商的转变,比如万科在资本市场上左右风云,天津泰达各行业的无孔不入等。财大气粗的央企,也大多成立了专门的投资公司,想方设法要在开发模式的转化中抢到“最美的那锅汤”。外来资本、上市房企以及央企,已经成了成都,当然同样也是中国的真正“楼市资本家”。
在资本渠道尚没有得到解决之前,成都的大部分本地企业在这些“楼市资本家”面前,不得不接受“资本楼市”这一现实与趋势。因此,在此情况下,本地企业将被迫出现二度分化:有渠道的企业可以尝试向投资商转化,但能做到这一点的凤毛麟角;更多仍然有志于在房地产市场的本地房企,则不得不向品牌建造商进行(非建筑商)转化。虽然大部分利润环节被资本拿走,但仍然也不失一条生存与发展之路。
|链接|
美国房地产
发展模式
中国和美国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同样是地域辽阔、房地产市场同样高度分散,都面临着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差距的问题,地价差距也很大。分析人士认为,中国房地产发展模式会逐步向美国模式逼近。
美国房地产发展模式的特点是房地产金融产业链、开发产业链、中介产业链和流通产业链非常完整并相互协调发展,以房地产基金(REITs)为主的金融产业链非常发达,开发商是吸引资金、把控中介和流通的组织者。
金融产业链由房地产基金、投资商和银行组成,其中最大部分是房地产基金,美国的投资商主要是从事物业投资,而非物业开发,因此美国真正的大地产商都出于金融领域,银行是金融产业链中比例最小的一部分,由于有基金和投资商的支撑,美国银行风险很小。经过近40多年的发展,美国目前大约有300多只REITs在运作之中,管理的资产总值超过3000亿美元,而且其中有近2/3在全国性的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不过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发展模式,使美国房地产企业始终无缘全球财富500强,因为房地产的利润实际上被多个环节瓜分了。
在美国,一些大的金融集团,如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有相当一部分盈利来自于房地产盈利的贡献。美国房地产公司的业务非常专业化,做地就做地,做房子就做房子,搞出租就搞出租,每家公司只做一个环节来追求增值,因此,在美国,预售的销售模式基本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