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老太和中国老太不同买房态度的故事,是几年前国人购房的启智教育范本;万科王石目前提出“四十岁前不买房”理论,让众多“房奴”如遭当头棒喝。
究竟何去何从?要不要做“房奴”?“买房实干家”老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鼠年春节,约朋友小聚。老田提出的一个问题竟难住了不少上海人,只有打工的小保姆回答正确。老田的问题是:你知道你的居住成本吗?
大学退休的老金回答:我家的2套房子都是单位分配的,我自己只花2万多元买了售后产权,现在每年交360元物业管理费,每天的居住成本应该是5角钱吧。隔壁开出租车的小王回答:我家的房子是自己买来的,自己住自己买的房子,哪来的居住成本呀。在楼上做钟点工的小保姆回答:我和我老公从安徽来上海打工,我们在宝山租的房子,每个月的租金是600元,这就是我家的居住成本吧?老田说:“恭喜你,答对了。”
上海人知道自己居住成本的人很少,外地来上海打工的人,因为大都是租房子住,人人都知道自家的居住成本是多少。
居住成本,这一个涉及千家万户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天下没有白住的房子
近几年上海的房产价格居高不下,人们每每谈到房子,大都把目光集中到房产投资上,而对于自己家的自住房并不怎么在意。在我们上海,和老金、小王持有同样观点的人很多,他们大都认为自己买房自己住,根本就没有居住成本。
其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存在着居住成本,只是因为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安家必置业”观念,把“家”当成了人生的必备品,而居住成本这个概念,早已被一个“家”字替代了。
老田有两个朋友,就吃了没有核算居住成本的亏。
老同事李先生:2004年结婚时,他贷款60万元在闵行买了一套三室两厅的房子。房子宽敞,装修也豪华,令人羡慕得不得了,新娘子更是满意得无话可说。2007年10月,李先生的工作单位撤离上海,李先生便换了一个单位,工资却比原来少了一半,为了还按揭贷款,他不得不让在家当了三年全职太太的老婆也出来打工。李先生对此无限感慨:因为买了一套大房子,我在老婆面前很没有面子。
现在要不要买房?何时买房?在观望情绪笼罩下的楼市,这些问题变得复杂起来。房地产开发商近期的交锋论战更是一石激起千重浪,揭开楼市“不正常发展”内幕的同时,也让人看到,调整中的楼市充满悬疑。
“三四年后再买房”?买与不买都闹心
这本身就揭示出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当前高房价的压力下,有经济能力买房的人都已经先买了,能力不足的都已经买不起房了
就在这两天,买不买房的问题又在福州市民游淑芳家掀起一阵波澜。“买不买房,在我们家至少商量了3次。”游淑芳无奈地说。
第一次是在去年上半年,游淑芳的儿子刚结婚,家里花了不少钱,还买不买房全家意见不同,最终因为首付房款数额过大而放弃;第二次是去年年底,在买与等待的选择中,房价仍是只见涨不见跌;第三次是在今年春节前后,围着电视机看完房地产开发商们的精彩论战后,游淑芳一家商讨再三,最终倾向了“三四年后再买房”的建议。
现在游淑芳与儿子、儿媳一起挤在一套70平方米的房子里,那还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游淑芳单位分配给她的福利房。游淑芳说,她家的收入状况在福州“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她和丈夫都是事业单位的正式职工,儿子大学毕业两年也有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但想买个大一点儿的新房仍有一定的困难。
像游淑芳这样改变购房计划的家庭不在少数,但三四年后能不能买到称心如意的新房,多数人心里还真是没有底。“其实,我们就只能决定现在不买房,没有能力决定什么时候能买房。”游淑芳在买房的问题上信心越来越不足。
闽江学院经济师林忠华认为,暂且不论开发商建议“三四年后再买房”是否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社会形象和企业的美誉度,单从建议的本身就揭示出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当前高房价的压力下,有经济能力买房的人都已经先买了,能力不足的都已经买不起房了。
行情“量缩价涨”,观望情绪难消除
受政策和市场两头夹击,房地产行业新的发展平衡点可以参照两个指标体系
厦门大学教授陈培爱分析,去年下半年国家出台一系列针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政策以来,国内大多数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持续“量缩价涨”的行情,市场观望情绪难以消除。受政策和市场两头夹击的房地产业应顺从宏观调控的大势,从服务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找到新的发展平衡点。
陈培爱告诉记者,房地产行业新的发展平衡点可以参照两个指标体系。一是,居民家庭收入和月供住房贷款之间的比例关系要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家庭收入与月供比值数字越小,表明购房者月供的压力越大。以厦门为例,当前这个比值大约是1.5,也就是说家庭66%的收入要用来供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