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有这样的声音传出,说是房地产绑架了中国经济!笔者认为虽然没有这么夸张,但是今年,房地产的关注度确实高于以往,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在GDP增速保8的道路上,中国房地产“曲线救国”,大有受命于危难之际的“康慨激昂”。
然而,说房地产是明星企业一点不过分!因为在国民经济中的众多企业中,房地产依然是核心产业,其地位举足轻重。2009年,中国房地产“明星效应”表现更加突出,前两季度,在大部分城市成交均价以及去化量都达到了2007年8月份的高点,甚至过之而无不及!以深圳为例2007年上半年最高单月均价为每平方米16000余元;今年深圳商品房单价则已到了“天花板”以上,达到了20000元/平方米左右。
高房价已成为深圳市民心中无言之痛,但还没达到“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地步,因为某些富裕阶层或是利益集团是欢迎高房价的。他们或许要说,与邻近的香港比深圳房价并不算高;香港和国际上的一些大都市的房价比,如纽约、巴黎、伦敦等相比也只是小儿科;更有专家学者说这是国际化都市价值的体现。但笔者依然反对有泡沫的、非理性的、不健康的高房价。因为它透支城市未来价值,表面上看是为经济贡献了增长率,但这仅是一时之痛快!实质上则犹如身上的毒瘤,不加以整顿和治理,必将危及政府公信力,影响社会和谐,结果还会后患无穷!近日建设部官员首次公开表态不支持高房价。
房地产独立评论员丁延平认为,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了高房价的产生:
首先,在体制上有漏洞。在房地产体制上我们是借鉴香港和欧美模式,“摸着石头过河”,走了不少弯路,难免不出现一些“纰漏”之处,现在突出的问题主要是表现在土地交易制度与房地产金融政策上。土地交易大家都知道,开发商开发项目前要拿到一块国有土地使用权,必须要通过各个城市的土地交易中心平台,通过“招、拍、挂”的方式来取得,另一种是拿到土地使用权后,不用于开发的开发商还可以通过“协议转让”方式转给下家。但我国现行拿地的主流形式是“拍卖”,由于非理性的哄抬地价,最终造成成交价非常之高,今年各大城市的所谓“地王”就是这样产生的。地价是房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房价的30-40%,地价非理性拉升造成房价不高也很难。另外,2005年前各地各城市在房地产金融政策上执行低首付低门槛政策,对资源占有方面没有有效加以控制,给类似温州炒房团以及一些散客炒家以“空子”可钻,以至于他们手头上有十几甚至上百套商品房。这样一来造成产品供应在某一阶段某一区域严重短缺,供应无法及时跟上,房价无形攀升。
其次,产品不断创新。房地产和其他普通商品不同的地方在于,其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比较长,一般更新一次至少也要5年及以上。深圳作为中国房地产的策源地,一些开发企业和建筑设计院在房地产新品开发与研究方面投入巨大,且走在全国前列。比如以前仅是满足居住功能的火柴盒式的单体住宅,现在发展到了园林水景的大社区,而高科技、高智能化在房地产业领域开始推广与运用,节能环保概念的提出,又使得“喜新厌旧”的人们开始“换房”。新设计、新理念、新生活模式层出不穷,都源于设计师、产品研究人员对人性化居住空间的探索与革新。创新带来了高性价比、高附加值,新产品又将拉升城市总体的房价体系。
第三,新需求与时共进。正是市面上不断涌现新产品,激发了人们近乎贪婪的新需求,或者换言之,供应商们正是研究了市场的潜在新需求,才为他们度身定制了满足新需求的新产品。由于商品房具备了自住与投资增值的双重功能,那么自住需求(首次置业与改善型换房需求)夹杂着投资需求一并发展。当一个区域市场上,投资需求占相当比例的时候说明这个市场的房价体系已经是在高位运行了。而新需求总是随经济发展、时代进步不断衍生的,因为人类在进步,欣赏水平也在不断变化,追崇新潮、时尚的人大有存在。面对多样化的、都不错的产品,有实力的人心不足者更是想着如何完全占有。正是无法100%满足的心理需求(换房需求、投资需求)奠定了当今高房价存在的根基。
最后,中国人太能“搞”钱了。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太有钱是世界公认的,美元储备2万亿元。在欧美包括日本、韩国经济处于调整萎靡期,中国经济在2008年底开始出现回暖迹象,许多外国专家称,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上率先从金融危机沼泽中走出来的国家。在世界经济环境不够景气的前提下,在中国制造出口受到挤压的关键时刻,为经济增长率保八,中国政府在2009年采取了货币宽松政策,以次拉动产业投资,带动国民消费也即内需。由于这一政策的执行,房地产热“星火重然”,但其他相关行业严重产能过剩也是事实。中国有钱不假,这是因为在金融消费上我们一贯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谨慎、保守,超前消费观念显得比较单薄。儒家思想挽救了中国不至于像老美那样陷入次贷危机。中国大多数房企不再差钱,这是拜地方政府“托市”所赐。中国人有钱是少数,可能只有20%的人称得上有钱,但是中国人能“搞”钱,也即融资、拆借也是闻名世界,所以面对如火如荼的各地楼市,谁都想往里面“钻”,即便制造业企业住也停了生产线,把资金注入滚烫的中国给地楼市;而普通投资客即便手头上没有闲余的资金也会“东借西融”投资“炒房一族”,热钱滚滚而来,纷纷流入楼市,房价不高才怪!可是,实体经济却没有多大气起色,职工们的工资收入得不到实质性增加,购买力下降,面对逐浪般高的房价,两极分化严重,有的人忙活一辈子恐怕在中等城市买也不起一套房;有的人则是房子越炒越多,财富急剧增加。
基于上述几点,中国式高房价得以诞生并发展,其实如果放在全世界来看,可能中国式高房价只是老外眼中的一个零头,房价本身还是一个相对概念,高与不高不能脱离当地的经济实情和城市居民的工资收入水平。区域性房价收入比正是衡量一个城市是否高房价的标准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