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 学习资料 -> 建筑知识
您的搜索条件: 无,分类:所有
分类检索  
中国现代院落宣言
成都慧人房产人才网      2008/12/29 14:38:00     

城市由院落聚集而成,院落的风貌与特征构成了一个城市的风貌与特征,在院落还是人们生活的主要空间的时候,每一座城市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面孔,因为每一种院落形态都反映着一时一地的生活状态。

  我们可以从四合院认出北京、用石库门找到上海、以围楼识别福建……我们可以从墙的高矮、门的大小、窗的风格乃至房间与房间的组合,想象出这里的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发生过怎样的故事。

  当高楼大厦取代院落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载体,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区别也日益淡漠,城市的面孔变得日益模糊。当你站在公寓中向外看去,看到社区的万家灯火,你怎能知道究竟身处哪一座城市,东京还是纽约?北京还是上海?它们又有什么区别?

  我们正处在一个院落消亡的时代。

  院落的发展史是城市文明的发展史,那么,院落的消亡,也就是城市文明异变和断裂的征兆。

  文明异变的征兆由来已久,院落消亡的情形遍布世界。工业文明在侵蚀自然和人文的同时,也在破坏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当生硬的外廓线和庞大的建筑怪物充塞着城市,谁能够不觉得恍惚无措?当生活从不同的院落移植进了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谁还能看得清自己的面孔?

  于是人们忙于为自己的城市寻找新的象征,广场、铁塔、摩天大厦……然而这些只是外在的城市符号,既不属于生活,也不属于人文,我们无法看到城市里人的状态,无法感觉到这个城市人的心情。

  对院落的缅怀就是对人文失落的缅怀。

  我们缅怀院落,缅怀构成它的一砖一瓦、点缀它的一花一木、它所围合成的一天一地,更缅怀它所承载的生活形态,它所反映的地域特征,它所体现的人文精神,那些在院落里消失的日子,那些生活在院落中的人们。

  文化是属于地域与群落的,文化的个性特征即是民族性。当院落消亡,地域的特征模糊,群落的生活形态趋同,同时失去的是我们的文化特征和我们的民族性,同时断裂的是我们的人文景观和我们的文脉。

  我们呼唤院落的复兴。

 我们呼唤的不仅仅是院落的复兴,更是文化的复兴、民族性的复兴、人文精神的复兴。我们复兴院落。

  我们复兴的不仅仅是院落,更是精神与文化向异变断裂的文明做出的抗争。

  正如文艺复兴不是希腊古代文明的简单重现,而是以希腊文明为感召的全新的观念与精神的觉醒。我们复兴院落,也不是简单地拷贝和复制中国传统院落形式,而是由中国院落建筑的文化符号和现代建筑的表现手法平行构置出的现代院落。

  我们抽象中国建筑文化符号,但运用现代建筑语言将之翻译出来,形成全新的中国现代建筑语境,使世界上每个人都能够“听懂”,都能够感受到其中强大的生命力和东方美感。

  中国建筑没有经历过现代主义,要么拷贝传统,要么面对现代化而不知所措,显得不伦不类。形象地说,连这些建筑,也不知道“自己是谁?”

  从复兴院落开始,我们想知道:“我是谁?”

  也许是深山小镇里带着车辙痕迹的青石板,也许是江南水乡一带历经沧桑的水磨石墙,也许是北方农村一座废弃不用的牌坊门楼,也许是蜀道驿站几级班驳的台阶……我们不仅抽取传统院落中的语言符号,甚至会将实物保留下来,重新融合构置进全新的建筑肌理之中。

  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即使做得再完美,也没有生命力,不可能长久地存在下去,更不可能成为城市形态的组成部分。

  我们所要做的,不仅仅是复兴现代院落,更是赋予现代院落以生命,使其融入现代生活,成为我们的城市、我们的生活的一部分。

  这不仅仅是复兴,更是革命。

  我们正在迎接一个全新的时代--体验时代。
自然、人文、现代--体验时代的三大核心价值。在经历了工业文明对自然与人文的侵蚀与摧残之后,在经历了盲目复兴对现代文明的全盘否定之后,我们开始思考——在用自然与人文覆盖工业文明所形成的“城市荒漠”的时候,怎样避免将“荒漠”生硬地改造为“原始丛林”,也就是说在用现代文明重塑自然与人文的同时,怎样同时保留现代文明所带来的舒适与方便?

  怎样将自然、人文、现代这三种元素,平衡有序地织进我们赖以生存的城市的肌理之中,为我们生存的空间勾勒出真实而熟悉的面孔?

  我们寻找一个元素,能够将自然、人文、现代融为一体,我们寻找一种语境,能够实现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对话。

  这就是苹果二十二院街——独一无二的院落商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