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 学习资料 -> 政策法规
您的搜索条件: 无,分类:所有
分类检索  
成都楼市:8级强震 一语成谶
成都慧人房产人才网      2008/12/29 11:51:00     

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地震袭川,举国同悲。地产界的乌鸦广告"8级强震",在房地产市场延续着它的一语成谶。历经地震而不倒的成都楼市,在宏观调控挟着金融风暴的威力中颤抖。

回首2008,我们感到悲伤,为地震中失去的生命,为行业震荡中消逝的财富;回首2008,我们感到欣慰,我们看到来自各方的努力和坚持,在自然和金融双重劫难中推动房地产市场回暖的信心和力量。

作别2008,展开政府救市图谱,我们共同探寻2009前行的路。

和你一样,我们期待房地产市场再次繁荣,期待成都美丽依然。

 

5822.41万平方米、1052.12万平方米、2243.27万平方米;3150亿、3031亿、957亿……几组看似毫不相关的数据凑在一块,就有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比如喜或悲。

 

5822.41万平方米,是成都第32届房交会(08秋交会)参展商品房预售面积(其中住宅预售面积占99%);仅仅5个月之前的第31届房交会(08春交会)这个数据是1052.12万平方米,不到前者的1/5;追溯至第30届房交会(07秋交会),参展商品房预售面积是1345.98万平方米,不到5822.41万的1/4。2243.27万平方米是2007年成都市1-12月商品房销售总面积(比2006年增长46.3%)。

 

5822.41万是个什么概念?这个数字超过成都前三年(07、06、05)商品房销售面积相加的总和;以11月份成都市场的均价5410.8元/㎡计算,这些房子市值达到3150亿,比2008年前三季度成都全市城乡居民存款余额的总和(3031亿)还多100多个亿。而在房地产市场最为疯狂的2007年,成都商品房销售额是957亿元(比2006年增长73.8%)。

 

在四川省内,在成都周边,目前还没有一个城市可以和成都相提并论,成都商品房市场的购买力超过50%来自省内二级城市。我们注意到,2007年末四川全省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是7507.17亿元。

 

根据现有的市场供给量(不包括秋交会后取得预售资格的商品房)、对比(07年)市场高峰期的年消化量以及成都乃至全省居民的购买力,在目前房地产的市场形势下,可以得出的结论不言而喻。

 

 

2007年,尤其是当成都被宣布成为试验区后,人们还没有享受到试验区带来的好处却要开始承受房价疯涨之重,买房要看谁起得早、跑得快、熬得夜(排号),即便是在调控趋严的二套房贷首付比例和利率双双提高的政策出台后,房价亦在新年来临之前末路狂奔。

 

 08年初,随着宏观调控的深入,买卖双方的博弈开始变化,至下半年,奥运圣火点燃房市的希望破灭,房价被金融海啸和宏观调控彻底击垮,买房要靠抢的年代离这个市场越来越远。

 

 在对房产界“猪坚强”的笑声中,购房者开始欢呼“范跑跑”的到来,并且一改从前的低声下气,在讨价还价中从容选择。从房产“范跑跑”那里找回一度被开发商忽视的尊严的购房人,一边观看开发商比拼谁吼得凶、降得快、折扣多,一边把兜里的钱攥得更紧。

 

翻开这座城市的报纸,不难发现这个行业的变化:往常诸如“行业领袖”、“业界翘楚”、“城市运营商”之类的房地产企业形象广告开始在媒体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 “一口价”、“零首付”、“无理由退房”、“开盘必特价”、“买房付租金”甚至“买二送一”之类的卖房优惠。为了吸引人气,还有开发商不惜重金请来明星捧场甚至荷枪实弹运来国宝助阵。

 

 除了宏观调控、地震和金融海啸,成都市政府南迁搁置的消息,使得房地产市场一度受宠的南延线开始丧失优势。跳水成了本就竞争激烈的城南楼盘的唯一选择。“2008元/平方米的售价”似在提示这个行业要牢牢铭记这个行业历经2008的不凡。上风上水的西门光华、金沙、羊西等成熟片区因同质楼盘打堆、供应井喷,房价一度降至以4甚至3开头。

 

 “万人购房团”、“二级城市巡展”、“打折专场”等小型房交会开始出现在成都这个经济并不算发达的二线城市。

 

房产“范跑跑”的到来对市场确有一定的促进作用。11-12月,成都商品房市场日成交额开始回升至400套左右,12月5日,605套的成交量创下08年以来单日交易量的最高记录,12月第一周15.05万平方米的成交面积亦创下震后的最高记录。

 

但房价在“范老师”的带领下,持续已有的颓势。08年11月成都主城区新增住宅项目均价5614元/㎡,和10月相比,下降幅度达到5.87%,创08年以来最低,相比07年同期价格6872元/㎡,跌幅超过18%;全市(大成都范围)商品房均价5410.8元/㎡,同样是半年以来最低。

 

 除了价格上的优惠,开发商对产品的打造和包装也是不遗余力:震后的住房开始注重防震,置信的8度设防、远大的防震躲避间等防震型产品开始出现;电梯公寓向空中洋房发展,多层参考别墅标准修建。

 

曾经的疯狂和巨变同样在土地市场上演。2007年的土地拍卖场上,开发商举牌的踊跃和豪气,好像买地用的不是钱而是纸,几十乃至上百合回合下来,不时可见巨头们黯然离去的背影。那个时候,成交价不出乎意料之外的高,就不是新闻;如今的土地拍卖场上,一度的火爆和拥挤被冷清甚至流拍所取代,底价成交变成常态。

 

8月份,在被誉为“来来成都华尔街”的东大街推出的两幅黄金地块拍卖场上,已难觅昔日地王的身影,被称为提振成都楼市信心的1号地块(商业)成交价格也不过1500万元/亩。离这宗地仅有数百米之遥的成百地块,在07年可是239次举牌后单价推高至8800万拍卖师才落槌。

 

相比那些为了制造资本神话而听从投行“大举拿地”和“全国战略”建议的地产公司,一些稳健甚至在土地拍卖会上被认为缺乏竞争力的开发企业,在这个时候开始为曾经的保守甚至“弱小”庆幸;而那些在房地产市场疯狂时一头扎入其中的非地产类企业,此时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寒冬中,地产公司开始紧缩开支:工资缓发、开工推迟、扩张暂停,甚至空调的费用也要省下来……处理库存成为开发商第一要务。

 

08年的成都房地产市场,降价成为主旋律。一幕幕割肉的背后,是开发企业对这个市场的无声陈述。我们看到了开发商面临寒冬的恐慌和使劲促销手段后效果并不明显的无奈。尽管市场上还有“永不降价”的声音,但最终没有赌局出现,因为谜底不会像一年前的深圳赌局那样具有悬念。曾经的疯狂终受惩罚。

 

 在过去的一年中,坊间开始盛传诸如“置信遭遇资金链断裂”、“蓝光破产”、“龙湖上市被否”的谣言,但“罗兰小镇的开发商卷款逃跑”的消息却得以印证。

 

 除了开发商的让利,疲软的市场中,我们还看到了政府为救市的不遗余力。犹如万科在开发商中率先降价一样,成都市政府在震后及时推出救市政策。从震后10条到改善性住房的界定,从“16+8”到新的入户政策,加上国10条和国30条,一张张救市图谱开始绘制。

 

但新政对市场的拉动作用,远远不及开发商直接降价的效果显著。因为新政在一些具体的执行部门手中,往往被打了折扣。在有限的优惠中,购房者的信心难以完全恢复。

 

没有退路,还得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