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面前人人平等,以此为因,诞生的结果就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楼市调控的汪洋大海里,作为八仙的开发商开始拿出各自的看家本领,目的只有一个,不掉队,也不成为潮水落下之后,没穿泳裤的那一个。
今年上半年,成都市的商品房成交面积依然突破1000万平方米大关,虽有楼市调控,但刚需的力量无法阻挡,而刚需是今年上半年最火热的名词。为了满足首次置业的刚需市场,开发商可谓无所不用其极。2007,针对当时的“90、70”政策,置信等开发商陆续推出90平方米小三房,而如今,做一个三房的门槛是57平方米,这个面积几年前只能做个套一。
与去年相比,商业地产没那么火了,开发商虽然依旧热情,但投资者却开始冷静地思考商业地产的投资价值究竟几何。与去年相比,开发商更务实了,即使可以看到更加多元化的竞争,有人在拼高端豪宅,有人在做度假别墅,但在大趋势的判断上,几乎所有企业都选择了做普通住宅,做最大众化的产品,即便不会很出彩,至少也不会犯错,他可以保证你在激流之中找到一根可以抱住的木头。(赵述锦)
看企业
保利、中海、华润成都主城区市场占有率均超5%
城区前10强占市场份额近38%
一个所有的项目都在主城区之内,一个所有的项目都在主城之外,中海和佳兆业所呈现的这两种极端,并不是新鲜现象,但在今年上半年,这却代表了刚需市场和高端市场的两大特性:主城基本是高端项目在活跃,而在郊县,刚需项目占据绝对主流。
分析主城区的市场份额,成都的情况让人惊叹,在主城区住宅市场,排名前十的企业占据了近38%的市场份额,而全国范围内这个数据只有16%。在成都市主城区,成都开发商中诞生了“三巨头”组合,保利、中海、华润这三大央企,在主城区住宅的销售面积和销售金额上,市场占有率都超过了5%。
依靠四季城低总价优势,合能成为黑马
仔细分析每个企业的销售业绩构成,可以发现他们都有一个撑得住场面的核心项目,比如万科五龙山、保利心语、中海城南1号、绿地世纪城、蓝光锦绣城,都是各自企业在上半年的销售冠军,也基本都进入了成都单盘销售额的前十名。
在企业排行榜上,中海几乎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个可以维持高周转、高利润率、高销售额的企业。上半年中海销售额543亿元,排名全国第二,而在成都市场,中海的备案销售额为18.82亿元,但据记者了解,在7月初,中海城南官邸开盘销售7.6亿元之后,截至7月中旬,中海在成都的签约销售额已突破40亿元。毫无疑问,中海城南1号和中海城南官邸这两大高端产品成了中海的当家花旦。同样,上半年万科和华侨城的明星项目也分别是其高端产品五龙山和华侨城东岸。但众所周知,刚需才是上半年的绝对主力,而保利、绿地、蓝光、佳兆业上半年贡献最大的项目也是来自刚需。
佳兆业上半年的主要在售项目是君汇上品,在上半年的单盘销售上,销售金额排名第二,销售套数排名第三,继续了自去年开盘以来的强势表现。而保利心语从年初开始主要销售刚需产品,从5月之后开始销售大户型,效果同样明显。
合能是今年上半年的一匹黑马,就像去年的佳兆业一样。今年上半年,合能旗下的合能四季城销售了1397套,是上半年销售套数最多的项目,而合能四季城的销售均价仅为4500元/平方米,套均总价在40万元之下,低总价优势是合能四季城得以迅速走量的最主要原因。根据正合地产的统计,合能上半年的销售面积绝大部分由郊区项目贡献,而在主城区,虽然目前还有西贵金沙这一个在售项目,但是其今年上半年的销售占比已经很低。
前十企业市场份额近38%,央企三巨头优势绝对
7月初,克而瑞统计的全国销售额前十企业的数据显示,上半年销售额排名前十的企业总销售额3616亿元,市场份额为16.17%。而在成都主城区的住宅市场,这种市场集中的情况表现更加明显,根据正合地产的统计,在成都市主城区,销售金额前十的企业市场份额达到37.98%。
大企业的市场份额集中在成都的单盘销售排行上也表现明显,在上半年销售金额排名前二十的项目中,绝大多数是品牌企业开发的项目。其中,保利有4个项目入围,是最大的赢家,而万科、绿地、中海、华润均有两个项目入围。除此之外,还有招商、万达、蓝光、佳兆业等企业占据其他名额。在单盘前二十的名单上,除了上半年的销售金额冠军中德英伦联邦和销售套数冠军合能四季城之外,其他项目全是由全国性的大品牌企业开发。
根据正合地产的研究可以发现,如今成都主城区的住宅市场已经形成了保利、万科、绿地、华润、蓝光、中海这新的“六巨头”格局,他们无论是在销售面积还是在销售金额上,拥有的市场占有率都超过2%,其中,保利、中海、华润这三家央企的市场占有率,都已经超过5%。
通过今年以来成都的土地市场也可以发现这种趋势,今年成都市场出让的大部分地块都被蓝光、保利、中海、中铁二局、龙湖等企业拿下,中小企业在土地市场上的弱势,也是如今销售端口、市场被大企业占据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