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 房产资讯 -> 专家观点

成都:"不惜代价"控价 慧人房产人才培训网

来源:成都慧人房产人才培训网    发布时间:2011年3月7日    更新时间:2011/3/7 10:46:49    

在成都市看来,住房保障工作是民生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成都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在谈及住房保障时明确要求:从完善制度、加大力度、拓展范围、统筹城乡入手,不惜代价、不限规模,按需建设、应保尽保,

不断加大住房保障的投入和实施力度,不断对住房保障提标扩面,大规模筹集保障性住房,大范围惠及城乡居民,让更多经济困难家庭实现安居乐业。

从城市到乡村

 

让住房保障覆盖全域成都

10年探索,成都市致力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全力兑现“应保尽保”的承诺。从量的积累,到质的提高,进而从中心城区延伸到郊区(市)县,10年5631万平方米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为这座城市打下扎实的民生根基。

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一套套新居落地生根;一张张脸庞绽放笑容,一双双眼睛写满感激成都的住房保障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部门的努力推动下,从最初的试点逐渐走向成熟。

10年,1500亿元投入,5631万平方米建设规模,101.3万户城乡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得以解决数字彰显成都市委、市政府做好住房保障工作的信心和决心,更展现出成都在解决住房问题上以人为本、以民为先的执政理念。

去年11月,成都市政府发布《关于全域成都城乡统一户籍实现居民自由迁徙的意见》。该意见明确提出,区(市)县将分别建立统一的城乡住房保障体系,把符合住房保障条件的家庭,统一纳入城乡住房保障体系,以廉租住房、公共租赁房、经济适用房以及租房、建房补贴等方式解决其住房困难,并提出2011年底前完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2012年底前住房保障体系覆盖农村的奋斗目标。

四川省社科院高级注册咨询师田焱认为,城镇和农村的保障性住房是两种不同机制,成都市将其统一纳入保障管理范围,是政府推进保障方式多元化、统筹城乡发展的实际表现。

今年,成都市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将达到400万平方米,其中,郊区(市)县建设的各类保障性住房将占到近三分之一,达到147万平方米。有业内专家评价,成都在实现住房保障城乡一体化方面作出的努力,在全国屈指可数,“一些城市的保障性住房只针对中心城区,而成都则真正做到了将保障范围向郊区(市)县延伸,致力于全域覆盖。”

据了解,截至2010年底,彭州市共建廉租住房2575套,其中2061套分布在乡镇,占总量的80%以上;双流县已建成900余套、在建690套廉租房中,不少建在普通场镇;青白江区在城厢镇、清泉镇等副中心乡镇分别配建有102套、90套廉租房,下一步住房保障还将覆盖到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龙泉驿区着力构建城乡间无缝隙满覆盖的住房保障体系,力争早日实现全区城镇20%居民享受住房保障政策的目标。

成都市住房保障工作早已超出中心城区范围。以龙泉驿为例,2月25日龙泉驿区房管局公布的数据,今年全区将建设廉租住房500套、公共租赁住房1500套;“十二五”期间,总共建设14000套公共租赁住房,以解决经开区产业工人和城乡中等及中等偏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由此观之,住房保障工作已在成都市各郊区(市)县全面铺开。

把“建立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多渠道解决群众住房困难”作为工作重点的龙泉驿区,努力构建着覆盖城乡的住房保障体系。今年,龙泉驿区的廉租住房保障家庭年收入准入线将由之前的2万元提高到2.5万元,中等偏低收入家庭年收入标准暂定为2.5万元以上、4.5万元以下。随着准入线的提高,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也由最初的50余户发展到422户,提高近8倍,年发放租金补贴也从几万元扩增到70余万元,增长近10倍。

在成都郊区(市)县中第一个建立廉租住房的青白江区,已经把有农村居民家庭成员的住房困难家庭纳入保障。此外,为了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青白江区房管局还协调驻区国有大中型企业总投资1.75亿元自建1300套、10.92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用于解决内部职工的住房困难。

截至目前,成都郊区(市)县廉租住房政策已全面覆盖到乡(场)镇。今年底,郊区(市)县完工及在建的13574套廉租住房交付后,成都郊区将全面通过实物配租实现廉租住房的“应保尽保”。成都的住房保障政策扩面已提前完成,14个郊区(市)县都已将住房保障政策覆盖面从低保家庭扩大到低收入家庭。

随着住房保障政策体系的不断健全,各地住保部门也在总结经验,创新探索。为了提高保障水平,及时传达国家住房保障政策,龙泉驿区住房保障部门就与12个街道(镇、乡)和54个社区组织建立“龙泉驿区住房保障QQ群”,通过QQ群将住房保障政策、办事要件、办理程序、保障家庭信息等在群上共享,做好保障家庭公示。通过引入信息技术,让保障工作公开接受社区和群众的监督。

从廉租房到限价房

多层次保障体系务实推进

在保障房建设领域的大胆创新和成功实践,不仅是住房困难家庭的福音,也是成都市履行政府责任、提高服务水平的重要体现。成都市以实效为先导,可持续推进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把为民谋利落到实处。

2月25日,成都市城乡房管局公布消息:2010年成都市中心城区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1084套,其中廉租房2000套,经济适用房3087套,限价房5997套,总建筑面积约91.4万平方米,预计2012年下半年竣工并交付使用。

这4个新开工的保障性住房项目分别位于青羊区武青路、成华区胜天路、锦江区大面桥、成华区荆竹西路,紧邻三环路,周边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兑现了成都“非成熟区域,不建保障房”的承诺。

起步于1999年的成都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发展至今,已日臻完善,多层次、多形式的保障方式,解决了中等偏低及以下收入家庭的基本居住需求,对保障范围、方式、标准进行动态调整,对援助对象实施动态管理,成都已建立起无缝覆盖的公共住房体系。

为了解决更多群众的住房困难问题,成都市还将经济适用房保障人群扩大到农民工,凡是符合条件的农民工,都能享受到政府提供的住房保障。据统计,2004年至2009年,成都市中心城区共推出公开发售经济适用住房9435套,总规模为78万平方米。去年,成都市将经济适用房准入标准由家庭年收入4万元调整为5万元,让更多中低收入人群享受到住房保障带来的实惠。此外,成都还实行经济适用住房申购者预登记制度,以确保每一个符合条件,并有意向购买经济适用房的家庭能够“应保尽保”。

占地35.89亩的皇经嘉苑小区建有200套廉租房和1376套经济适用房,林女士在这里购有一套87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等了40多年才盼来一套自己的房子,从拿到钥匙到现在,感觉特别好。”林女士兴奋地说,“以不到2950元/平方米的低价格买一套房,在市场上根本不可能。”在与林女士的交谈中,她多次表示对这套经适房感到满意。“小区环境挺好,有绿化,有健身器材,外面还有超市、医院和学校,整体来说很不错。”林女士说,正是因为成都市住房保障范围不断扩大,像她这样买不起商品房,又不够廉租住房申请条件的“夹心层”才能真正解决住房问题。

其实,皇经嘉苑只是成都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的一个缩影,其背后是成都市委、市政府确保城乡居民享有基本居住权益的不懈努力。成都市城乡房产管理局承诺:“成都市中心城区中等偏低及以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只要提出申请并符合条件,就一定能得到住房保障。”

2001年,成都率先提出“以发放租金补贴为主,实物配租为辅”的廉租房发放要求,使租赁补贴与实物配租成为廉租住房的两种保障方式,保障对象可自愿选择。2004年,成都在城区实现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保障“应保尽保”。2006年,廉租住房保障面扩大,对家庭年收入2.2万元以下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现了住房保障的全覆盖。截至2010年12月底,全市在册享受廉租住房租赁补贴的低收入家庭多达20443户。

82岁的张伍蓉和儿子王思德去年2月搬进了青白江区廉租住房小区“惠民居”,50平方米的套二居室一月下来租金只要50多元。说起居住环境和租金,张伍蓉笑呵呵地点头,“物业服务很好,小区的卫生、安全也有保障。”小区专有的非机动车停放点、专人打理的花园,都让张伍蓉觉得“住在这里很舒心”。

2月25日,成都市城乡房管局进一步调整中心城区廉租房保障家庭年收入准入线标准,将2.2万元的收入线提高到2.8万元。成都市城乡房产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新实施的廉租房准入线标准,折算为三口之家人均收入准入标准,已达到成都市城镇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的46%,保障水平在西部领先,处于全国前列。”在此之前,成都市已经完成廉租房租赁补贴标准由每平方米12元提高到14元的调整。

成都市城乡房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进一步加大对其他住房困难群体的保障,是我们2011年的着力点之一。”今年,成都中心城区将新建限价商品住房76.5万平方米,分布于中心城区东、南、西、北四个区域,建设规模和力度均超过历年,以解决家庭年收入低于7万元(单身居民年收入低于3.5万元)、不属经济适用住房保障对象且无力购买普通商品住房的中等偏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

今年3月底之前,落实限价商品房建设用地、资金,并确保10月底前开工建设,据介绍,此次限价商品房的销售价格原则上按照比同等地段同品质商品住房市场价格低15%-20%的标准确定,再次扩大保障性住房的覆盖范围。

与此同时,为了扩大保障范围,成都市限价商品房的申购条件比经济适用房申购门槛更宽,夫妻双方在本市五城区(含成都高新区)工作,且两人在成都连续缴纳5年以上综合社会保险或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的无房外来从业人员家庭也可申购限价房。

从毕业生到农民工

主攻公租房解决“夹心层”住房难

突围,缓解“夹心层”住房压力,是成都市建设公共租赁住房的历史使命。成都公租房建设服务对象明确、建设目标清晰,配套以完善的政策引导,确保了为民、惠民的公租房建设初衷落到实处。在不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基础上,成都公租房建设不断走向深入。

“大规模推出公共租赁住房,是成都市消除因收入差距导致居民基本居住权益不平衡的最新举措。”成都市城乡房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随着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等住房保障工作的不断深入,公共租赁住房作为一种新型的保障方式在成都迅速推广开来。

2007年成都在全国率先“试水”公共租赁住房,通过租赁型经济适用住房、大学毕业生租赁公寓以及在产业发展区建设员工公寓等形式积极探索发展公共租赁住房。迄今为止,成都市已推出和建设超过70万平方米的公租房,2011年,成都市还将通过新建、改建、收购以及在市场上长期租赁等多种渠道筹集房源,推出3.4万套公共租赁住房,解决15万城乡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住房困难问题。

为进一步加大住房保障力度,积极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多渠道满足中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的住房需求,去年9月《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实施意见》正式出台,率先将非成都户籍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纳入了保障范畴。再一次完善了成都市住房保障的政策体系。去年11月26日,成都市首次在地块拍卖中明确公租房配建指标,成都市国土局拍卖主城区的5宗土地中,有3宗土地配套建设总面积达8517平方米的公共租赁住房。

25岁的杨陶陶大学毕业后在成都高新区一家公司从事研发工作,3年前,作为首批公共租赁住房试点住户,她和同事三人搬进了两室一厅的套房里,杨陶陶认为这比她自己租房要值很多。为了让更多“夹心层”受惠,成都市公租房的租金水平较市场租金大幅降低,且规定租赁合同期内不调整租金。杨陶陶说,过去曾和朋友一起租房,不仅离公司远,每月还要花400元租金,几乎是当时工资的四分之一,而现在100元的租金,着实减轻了自己的经济负担。

成都市城乡房产管理局负责人说:“公共租赁住房的保障重点,就是解决中等及中等偏下收入无房家庭、单身无房职工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住房困难。”2008年起,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首次被纳入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范围。

保障范围从成都市行政区域的农民工扩展到非成都市行政区域户籍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成都致力于不断扩大“安居保障”半径。目前,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已经逐渐向进城务工农民开放,并已展开向进城务工人员提供廉租房的相关准备工作。

从棚户区到花园小区

把旧城改造做成惠民安居工程

经过10年发展,成都用阳光公正的拆迁安居理念,铺就了一条幸福之路。从“一把尺子量到底”到“模拟拆迁”,真正把旧城改造做成了为城市换新容、为人民谋福祉的民心工程。

东郊惠民工程“锦绣东方”是成都市第一个安置小区,作为保障性住房的形式之一,它的成功实践意义重大:一是为城市重大工程拆迁安置探索了一条新路径,有利于城市重点工程项目的顺利推进;二是贯彻“以人为本”的拆迁思想,走出了一条拆迁惠民的新路。

统计数据显示,成都市20个区(市)县2000年至2010年8月,共完成旧城改造面积1485万平方米,搬迁住户26.9万户。其中,解决人均面积在16平方米以下的困难户达17.7万户,安置住房面积1416万平方米,户均面积80平方米,比改造前增加了35平方米。使成都市低洼棚户区被拆迁居民户均住房面积由改造前的35.3平方米增加到80平方米左右,住户成套率由35%提高到100%,城市人均住房面积由原人均12.6平方米提高到人均28.6平方米,超过全国城镇人均住房水平。同时,成都市自2007年8月启动的城中村改造,已完成12个项目,529万平方米的改造,完成投资130余亿元,解决1.9万户城乡居民的住房困难,安置面积达152万平方米。

2005年建设部把成都旧城改造工程作为“样本”向全国推广。业内人士称,旧城改造改变的不仅是城市容颜,更是城乡居民生活。

2010年,成都启动棚户区改造项目73个,涉及改造住户1.6万户,改造住房面积136.11万平方米,中心城区改造9049户,其他14个郊区(市)县6451户。从各区(市)县的改造量来看,五城区(含高新区)中,金牛区改造任务最重,有3668户,成华区次之2960户。郊区(市)县中,改造任务最重的是都江堰市1730户,彭州市次之1526户。

“在目标任务量化到各区(市)县后,各区(市)县又将该民生工程任务纳入当地政府目标进行考核。这样一来,随着任务被层层分解,责任也得以层层落实。”成都市城乡房管局相关负责人说。

正是有了旧城改造的不断推进,才会有成都翻天覆地的巨变。当“最适合人居的城市”、“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一个个闪耀的赞誉成为成都的最佳标榜时,旧城改造工作仍在以“阳光”、“公正”为根本诉求不断推进。

80岁的兰婆婆,已经和老伴在肖家村一套50平方米的房子里住了30个年头。2009年肖家村片区被规划进金牛城市广场项目,面临拆迁。“这次拆迁,政府真正做到了"一把尺子量到底"。”兰婆婆说,在补偿方面政府对肖家村的公、私房一视同仁,“让我看到了公平合理的拆迁”。

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思路,成都市在危旧房改造过程中,坚持依法办事、以人为本,保护与改造并举,公平与效益并重的原则,通过“化零为整、组合成群、成片拆迁、市场运作”等方式实施危旧房改造,形成了阳光拆迁、扶困救助、多轮驱动等特点。成都市在拆迁模式上突破传统拆迁模式,将“模拟拆迁”予以制度化,居全国之首。并将拆迁的政策指导延伸到14个郊区(市)县,制定出拆迁补偿五项费用的标准与执行办法,设立拆迁投诉中心,“这是保障郊区(市)县工作顺利推进的基础。”在严格规范的政策指导下,大邑县凭借“无强拆”、“零投诉”,抒写了城市建设史上的和谐篇章。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