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倒也惊了我一身冷汗,据我了解,同学的父亲在成都某能源部门任职(具体就不说了),工资不多不少,官职不大不小,但房子分了绝对不下一套,以其收入水平来分析,这是不是超越了市场经济的原理?
很明显,同学父亲的情况,就是楼市潜规则的一个缩影而已。
耗子买不起同学的房子,此番开场白,并非在仇富而愤愤不平,只是想说,虽然国家今年出台了很多调控楼市的政策,比如成都日前就出台了近年来最严厉的新政:住房限购令,但是楼市虽然在调控,但是调得了楼市政策,能调得了“潜规则”吗?
诸如类似同学父亲这样的楼市“潜规则”,具体行径,还有不少。如:事业单位积资建房,内部职工用很低廉的价格就能购得,比如之前北京报道过的“XX小区事件”;还有那高的离谱的公积金,比如之前南方某媒体报道的,深圳某房管局的工作人员公积金一月过万...
这些不是贪污受贿,不是经济犯罪,但这些潜规则都是楼市调控鞭长莫及的部分,这些不根除,那调控的环境永远不公平,政策调的永远只是最弱势的购房群体,政策实则为只拍苍蝇,不打老虎。享受高工资高福利的这些人群完全不惧楼市调控,“调了也买得起”,“限了也分得起”。
归根结底,潜规则的出现,缘于社会收入分配不公。
当前,收入分配不公已是无法回避的现实命题。日前,《人民日报》连发四文聚焦收入差距,聚焦分配不公。如报道所称,行业收入存在差距正常,怕的是差距不合理、不公正。
数据显示,我国垄断企业员工只占职工总数的8%,但他们的工资总额长年占据全国工资总额的55%~60%。这是从工资总额的差距看,那么从工资倍数看呢?数据显示,2008年,电力、石油、烟草等垄断性质的行业职工平均收入,竟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到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