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 房产资讯 -> 政策法规

成都等地楼市“逆市突围” 第三次调控或将出台

来源:成都慧人房产人才培训网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14日    更新时间:2010/12/17 12:43:23    

12月6日,任志强在其微博中声称:调控核武器要来了。但半小时后,此条微博便被删除。“任大炮”所言的‘调控核武器’会不会就是业内盛传的第三次调控?

统计数据显示,全国100个城市11月住宅均价为8487元/平方米,环比上涨0.82%,同比飙升34.29%。调控政策层层重压围堵之下,房价仍然‘逆市突围’,是否会诱发更严厉的新一轮调控?各家之言,先听为快。

可能性大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投资与市场研究室主任曹建海:二次调控大势已去。政府可能已经准备好了第三次调控,目前只是在等待时机,比如,房产税的出台。房产税很可能会在试点的0.3—0.4基础上提高税率。另外政府部门可能会进一步紧缩流动性,比如继续加息。

北京中原三级市场研究部研究总监张大伟:9.29二次调控虽然执行了力度最严厉的政策,但效果依然不明显。2009年楼市成交仍在增长,大部分开发商的资金压力短期不会太大,远未达到资金链断裂的危险边缘。如果楼市再次出现反弹,也使得第三波调控成为可能。

财经评论员叶檀房地产调控至今,收紧银行信贷无法动摇财富阶层的投资能力。例如北京市全款购房者、异地在京购房者的比例均超过五成,他们是支撑房价的主体。说明卡住了银行信贷,也无法阻止手握巨额资金的购房投资者,第三轮调控势不可挡。

资深房地产专家谢逸枫中央会根据房价是否大幅度上涨来决定要不要出台新一轮调控政策,尤其是今年11月份的房价,将会决定中央是否发起第三轮房地产政策调控。如果开发商继续哄抬房价,不排除会出台更加严厉的政策,实施第三轮房地产政策调控。

可能性小

陈晟:虽然住宅均价的上涨基调没有改变,但涨幅已趋于稳定,出台新一轮调控措施的可能性很小。

广东省房协理事赵卓文:在明年全国“两会”前,当前房地产的调控政策不大可能松动,房企资金不是很紧张,楼市投资潮已经消退,开发商降价促销缺乏动力。只有在楼价波动超过20%以上时,抄底资金才会大量入市,所以市场在未来半年将在僵持中发展。

业内人士张君:中央已经构建了比较完善的房地产调控体系,后续的调控,只是遵循之前的思路继续完善。在长效机制还没有实施和完善之前,将使用一些阶段性措施来实现对市场的调控。9.29二次调控距今不过两个多月时间,尚不具备再出调控的时间节点。

延伸阅读:调控效力日渐显现 楼市或将面临新一轮洗牌

哲学的最大悲剧就在于必须要用无去证明有。当今地产则在于必须要用非理性去证明理性。这里的问题在于今天的地产属于理性时代还是非理性时代,这构成了今天房地产行业的问题的全部。回顾楼市走过的路程,每一次高地价的出现就决定着这个城市的地价有了一个新的标杆,正是这种标杆效应,滋生了房价上涨的预

期和地价的博弈,房价上涨又反作用与地价的拉动,这种恶性循环使开发商对楼市产生较高的期望值,竞地时敢于出更高的价格来拿地。“水涨船高”、“羊毛永远出在羊身上”的商业之道是永恒不变的逻辑,到头来还是消费者成了最大的受害者。

房价过高已是不争的事实了,但产生这一事实的主要推手并非一家所为。比如,在争夺土地过程中,央企不断称王称霸,形象的确不怎么样!可是并不见得房地产这些坏毛病都是央企一家所为!

国资委要求央企退出房地产行业,主要原因是防止央企“不务正业”。但是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来看,多元化发展本意并没有错,错就错在央企最爱成为各地“地王”的制造者,因此推高当地房价。而在历年的中央楼市宏观调控环境下,又不以身作则,响应中央政策号召,率先降价。反而倚仗自身资本雄厚和央企背景捂盘惜售,不断抬高当地房价,君不见各地的高档楼盘都难以脱离央企的背影和影响吗?再说,争抢土地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就是央企不抢,那民企和股份制企业就不抢了吗?抢了不一样是地王吗?

一个房地产项目从土地整理一级市场到开发二级市场,短则二三年、长则四五年,单纯从二级开发市场来说,也至少需要2-3年时间,而众所周知的是央企项目规模都大。等待在建项目完工后,那已是黄花菜了,那时的市场行情以及政策环境已今非昔比。

2011年就要到了,新一年的楼市将是一个土地继续放量的楼市,也是一个土地竞争的楼市,更是一个房价继续上涨的楼市。在当今土地资源紧缺的背景下,开发商争抢土地现象将会加剧,将会出项新的小地王和大地王。

另外,大环境下,众多的开发商将面临着一次重大的洗牌,实力雄厚的开发商将会生存下来,从而优胜劣汰淘汰掉一大批小型的开发商,使整个房地产市场重新划分布局,将会迎来一个比拼实力的时代。因为在政策收紧的情况下,银行的贷款必然也是倾向于有实力的优质大开发商,以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

房产税的试点,对于房地产格局的影响,短期偏空,但中长期偏多。而且从试点到最终全面铺开,仍需论证和调校。而“限购令”等举措的时间期限一过之后,市场又将迎来报复性的增长。

延伸阅读:楼市调控执行力有短板 不能只盯价格说调控效果

在中国,房价的市场表现有其复杂性。如果仅仅就房价说房价、就房价调房价,最终有可能无济于事。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价格上面,有可能谁都不会满意。房价是供需结构矛盾的产物,还反映了基础性需求与非基础性需求的冲突,市场化机制与非市场化机制的错位。要把这些纠结在一起的关系还原和拆解,归纳起来,政府的职责只是四个字:“均输平准”。在这个策略下,只须做增加有效供应量、扶持刚性需求两件事,就可以使整个住房分配体系产生质、量双变的局面。

为此,保障性及政策性住房的推行力度已近空前,今年580万套保障房,明年据说要达到1000多万套。按照这个思路逐年累进,定有水到渠成之日。这种调控路径毫无问题,迟迟不见收效,在于执行力短板与机制错位。有了好的调控意愿与目标,还要辅以好的调控计划与手段。在这一点上,我们不缺好政策,只是政策调控最终要一一落到微观环节,而我们面对的恰是执行力短板。

今年清查出来的用地情况显示,保障性住房用地被改变性质的83宗,面积943亩;违法违规转让7宗,面积290.04亩。审计署重点调查的32个城市,有6个城市和4个县将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用于回购经济适用房和工作经费等支出,共计15231.3万元;6个城市的34个项目利用虚假申报材料等,套取新建廉租住房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资金6129万元。这足以说明好政策被打了折扣。国家相关职能部门最近还要联合深入地方检查,这当然是为了稳妥起见,但我认为,及时惩处和追究一直没有动作,也是执行力不能得到强化的原因。

不正视、不打通执行力,调控不可能取得突破,因为执行力短板后面紧接着就会产生一系列的机制性错位。这个递进式表现为,该执行的未能执行下去,不该执行的,却放任,很多工作偏离了本来轨道,成为假执行,违背了调控的根本意图。

最突出的是富福利现象。前些年曾闻开宝马的住进了保障房,最近又曝某些地方给身家上百亿的富豪月月发上千元房补。过去三年间,有18个城市向2132户不符合条件的家庭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413.12万元、分配廉租住房533套;抽查22个城市的廉租住房保障家庭中,有1.32万户未将租赁补贴按规定用于改善住房条件,而是用于家庭其他消费,租赁补贴变成了“生活补贴”。

富福利现象是最为显著的执行不彰,所以可以说,正是执行路径被扭曲了,放大了结构性的畸变。改变和提高执行力,首先就要从扭转和打破此类机制错位现象入手。

已出了那么多针对楼市的调控措施,现在是到了调控执行力、改进执行力的时候了,这应成为整个楼市调控的关键部分。多部门的联合检查,把重点放在纠正执行力不足的问题上来,着重考察各地的执行意愿和能力究竟怎么样。摸清情况,拿出一个对症下药的方案出来,才是上上策。再进一步,所有的保障性项目可以来一次全面筛检。人口普查已有了先期的结果,可以将这些数据作为参考指标,再补充检查,富福利问题非但无从掩盖,反而可能成为考察执行力环节的最佳切入点,问责制此时就有了用武之地。

对于政策执行人、执行力度和执行效果来说,本来应该确立一种周期性的巡查、核实与评估制度,这有利于帮助政策制定者对形势的控制与观察做到洞若观火,并对实际状况得出及时的判断。因为根据通行市场经验,很多政策在落地之前其收效是可以事先得出大致预估的。那么出台之后,就该根据一些基本指标、依据和方法预置,对之综合性的跟进和定期评价,有计划地拿出进度报告。这样可以迅速形成一个上下贯通的流畅的反馈路径,而不致造成上下之间主体关系与信息传导的断裂或分割。这种工作,应交予专门的房地产调控决策评价与检讨委员会。否则,我们更多人只能凭感觉来推定调控的进度。

这已涉及调控层的规则改换问题了,即将执行主体也设为潜在调控对象,对其衔接性、传递性、配给性、协作性等关系予以再调节和改写。这种规则性的改写或重置,必须纳入到一种框架之内——执行了,会怎么样;不执行或消极执行,又会怎么样。让大家更加领会责、权、利的对等与规范,同时进一步量化、细化相应的监察、评估指标,行之有法。

当上述环节都做到位后,商品房高价格可能依旧不变。因为这种调控本身并不以蛮压价格为己任,只是把那些对于商品房价格而言原本就无足轻重的刚性需求拿掉,结构性、机制性激活商品房市场,拥堵率自然会下降,但这不意味低价格局面。居者有其屋、居者有其住,与商品房价格高低并无必然关联。总体来说,即使达成此类调控,商品房价格也不一定会下降,因为土地的减少导致用地成本增加,就是一个变量。此外,通胀、居民资产配置需要等因素,都有拉抬商品房价格的作用。所以,只盯着价格来说调控效果,是不行的,这不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作者章剑锋系房地产事务专栏作家)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