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新闻周刊近日在陕西、河南等地采访中发现,当前土地违法违规出现四个值得关注的新动向:一是以“基地”、“密集区”等为名,变相设立“开发区”圈地招商;二是以党政机关搬迁为名,以地生财圈地扩城。三是以旅游开发为名,变相圈地建别墅。四是违法占地查处难,土地复耕走形式。
前不久,本刊记者走访了陕西、河南部分产粮区县,发现有些县区以“基地”或“密集区”为名,变相设立“开发区”圈地招商。
在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路旁高大的宣传牌上“泾阳工业密集区规划”9个红色大字分外醒目。道路两旁的农田有的被圈起来闲置,有的正紧张施工,有的已建设完毕。据泾阳县工业密集区管委会介绍,“工业密集区”2005年3月开始规划,2006年底园区观摩路竣工,目前已通过市政府批准。县里力争在“十一五”末将“工业密集区”纳入省级产业规划。
在咸阳市秦都区、乾县、兴平市,记者同样看到大片耕地被圈占起来搞开发。秦都区马泉镇查田村良田里新修起一条长约1.5公里、宽约50米的马路,准备建设“秦都区科技产业基地”。乾县除建设“西北橡胶产业技术密集区”外,正在筹建“乾县工业园区”。兴平市规划建设“工业集中区”,着力打造“汽车零配件及机械加工工业园”“食品工业园”“化工工业园”三大园区。
记者采访中发现,部分已被撤销的开发区,也通过变更名称重新“复活”。有的县区“开发区”采取“挂靠”国家级、省级开发区方式争取发展空间。河南省尉氏县在开发区清理整顿期间,将原来的开发区更名为“工业基地”继续征地招商。陕西省三原县“清河产业园”已于2005年被陕西省政府撤销。记者今年3月在这个县看到,被撤销的“清河产业园”已更名为“清河食品工业园”。陕西省蒲城县为规避检查,将县里2006年设立的“农化基地”挂靠在渭南市高新区,对外称“渭南高新区农用药品生产试验基地”。河南省开封县将县内的黄龙工业园挂靠在开封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求生存,更名为“开封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区”。
本刊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地区新设立的“基地”“密集区”规划占地面积惊人。而且设置混乱,定位雷同。
陕西省泾阳县“工业密集区”规划面积21.36平方公里,三原县五个园区规划总面积20.78平方公里,兴平市设立的“工业集中区”规划占地面积38.5平方公里。三原县、泾阳县、秦都区、兴平市、乾县相距不足150公里,所设园区定位雷同,均分别规划有“食品工业园”;“重化工业园”、“化工工业基地”;“纺织工业聚集区”,“纺织印染区”等。
《瞭望》新闻周刊在各地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一些地区以政府搬迁为契机进行城市扩张,希望以此拉大城市骨架,筹集建设资金。
陕西省关中平原西部某市,规划将党政机关整体搬迁作为加快大城市建设步伐的重要举措。根据当地规划局公布的规划,这个市即将竣工的“行政商务会议会展中心”占地624.459亩,总建筑面积二十多万平方米。其中拟作为市委、市政府综合办公楼的1号“商务楼”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投资约1.5亿元;拟作为市人大、市政协综合办公楼的2号“商务楼”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造价2300万元;拟作为政府各职能部门办公楼的3号“商务楼”群,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造价约4500万元。拟作为市财政局办公楼的5号“商务楼”,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造价约2000万。拟作为公检法机关综合办公楼的6号“商务楼”,建筑面积近5万平方米,造价4500万元。市委、市政府综合办公楼前面的行政广场占地约150亩。
当地政府部门反映,“行政中心”搬迁可以拉开大城市建设的骨架,还可以为老市区发展腾出宝贵的空间;同时也可以筹集到城市建设所需要的大量资金。但当地群众说,新建办公场所需占用大量耕地和巨额投资,加上供水、供电、交通等配套工程,资金投入等同建设一座小新城,造成资源浪费,靠党政机关搬迁推动城市化会留下“后遗症”。
据了解,陕西某地为与新建的“行政中心”相配套,征地动工兴建干部住宅楼。并在办公区与住宅区之间开工建设跨河连接大桥,大桥投资1.49亿元。为提高即将竣工的行政广场品位,市里还计划耗资百余万元安装路灯,其中2盏大型灯塔高30米,每盏重3吨,由12组光源组成,照射半径70~100米。
陕西省宝鸡市陈仓镇张银来、张保英等农民介绍,由于党政机关搬迁和城市扩张,附近村庄已有近1000亩耕地被征用,政府还将通过招商引资,对村民现在的住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