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其所有改善自己的住房条件是许多中老年人的现实选择,如果有一天“倒按揭”到来,也许会改变一些人的养老方式。
深度备忘
几年前的中国,上银行贷款买房子还被冠以“透支明天”、“超前消费”的名头。为了刺激贷款消费,当时流行着这么一个笑话———
“一位中国老太太和一位美国老太太在天堂里相遇,中国老太太感慨地说:‘我终于在临终的前一天,攒够了买房子的钱!’而美国老太太则说:‘我在临终前一天,终于还清了贷款买房子的钱,但我在房子里已经住了50年。 ”
如今,中国老太太觉得自己已经可以跟美国老太太交流同样的心得了,但是没想到,人家美国老太太又出新招:
“临终前,我还去中国爬了趟长城,去法国吃了顿大餐、到韩国做了把整容……都是银行给‘报销’的。我那50年房龄的老房子也没啥用了,就抵给银行了。”
美国老太太“玩”的,其实是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非常成熟的“倒按揭”。而第二个故事,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带来中国人养老观念的巨变。
一位退休老人,除拥有一套住房外,没有或缺乏其他养老条件。那么,他可以选择将房子抵押给金融机构或者其他专门机构,每月从该机构领取一定数额的生活费,用于晚年改善生活之需。而在他去世后,这套房子就由该机构所有或处置。这就是“以房养老”的“倒按揭”模式。
“以房养老”四个字,包含了中国老百姓最关注的两件大事:房子和养老。
关键词一:房子
中国老百姓中有一种尴尬的现状,叫“房子富人,现金穷人”。意思是说,买房子是大多数中国人人生首要奋斗目标。结果往往是,当一个人真正拥有一套住房时,多年积蓄也基本耗尽,成了空守房子的“穷人”。
房子和现金成了一对不折不扣的冤家,而不巧的是,这两者却全都是养老三要素的成员(另一要素为医疗)。这对冤家使人难以抉择,房子不得不住,买房的钱又不得不花,然而明天的生活又该怎么办?
“倒按揭”使那些前半辈子给房子“当牛做马”的人,在后半辈子翻了身。在不影响居住的前提下,还可以用房子来“反哺”晚年生活。中国老百姓买房子的信心指数和生活安全感无疑会随着“倒按揭”的到来增加许多。
关键词二:养老
据沈阳市卫生局的一份统计,沈阳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近90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13.6%,先于全国十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而这个数字还是两年前的,今天的老龄人口数量只高不低。
即使参加了社保的老人,目前以“低水平,广覆盖”为宗旨的社保体系来说,退休职工养老金平均不过每月几百元,对于重疾高发的老年人来说,可谓相形见绌。而且,由于历史原因,社保资金存在巨大的缺口,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问题将越来越凸显。
全国的情况也大抵如此,只是数字上略有差别。这也正是90%的人对养老有危机感的原因。养老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公平问题、经济稳定问题乃至政治安全问题。
“倒按揭”表面来看,可能只是未来银行柜台前多的一个理财品种。然而,“对于整个社会而言,说它可以充当社会保障压力的减震器,我想应该并不为过。”一位多年关注养老和社会保障问题的学者对记者说。
关键词三:进程
这两个关键词的组合“以房养老”,无疑给人们提供了生存的又一种选择。因此,它使各个与之相关的角色在这个可能出现的新模式中找到了各自的兴奋点。
国家
【动作】据悉,国家建设部已委托保险公司研究“倒按揭”课题,并将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城市做调研和模型测试。
【兴奋点】在不影响住房安居功能的同时,充分发挥住房的各方面价值,缓解社保压力,进一步提升国民的生活质量。
银行
【动作】北京农行已表示出对此课题很感兴趣,可能会适时率先试水。
【兴奋点】“虽然‘倒按揭’牵涉到房产价格市场走势的分析、人均寿命预期、金融利率的变化、意外损失的预计和估算等许多方面专业化程度很高的工作,有很大难度。但如果操作得当,长期来看,能够成为银行盈利的新空间。”某国有商业银行高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保险公司
【兴奋点】为了分散银行风险,必然要开展“倒按揭”保险业务。如果产品设计合理,保险公司也能从中获利。
老百姓
【兴奋点】在记者采访的许多市民中,他们虽然对这种方式懵懵懂懂,但考虑之后普遍认为多了点安全感。“虽然为了房子背负了多年的债,在养老的关键问题上,还能指望上它,也值了。”一位中年人认为。而令人没想到的是,一位正在犹豫买不买房的年轻人,竟然也对“以房养老”产生了兴趣:“它在我买房子的理由上又加了一条。”
房地产商
【兴奋点】房地产商的兴奋点正是来源于老百姓对“以房养老”的认可。“如果‘倒按揭’真正实施,敢于买房的老百姓必然会增多,我想这对房地产市场来说是一个利好。”某房地产开发商表示。
新事物的出现,往往都面临着拔出萝卜带出泥的窘况。针对“倒按揭”的可操作性已经有无数的讨论,它要变为现实,还要跋涉过伦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