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楼市的实际购买需求十分强劲,有力支撑着楼价。陈白帆 摄
虽然,我们不敢断言如今国内的房地产市场真的有泡沫存在,但是否有虚火抑或是存在着“非理性繁荣”现象,还是值得探究的。因为房地产泡沫对经济发展的破坏是非常巨大的,无论是日本上世纪80年代的房地产泡沫对日本经济的冲击,还是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至今使人记忆犹新;同是上世纪90年代我国海南的房地产热、广西北海的房地产泡沫对当地的影响至今也仍然存在。
近年来,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走势确实有过成交量跃上顶峰的辉煌,但同时也有过跌进谷底的颓势。在本文中,我们回顾一下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房地产市场泡沫的惨痛个案,以引起市场的警醒。
三大“泡沫”事件
几多惨痛回忆
仔细分析香港、海南、北海三地房地产泡沫的现象,不难发现,在上世纪90年代,随着大量银行贷款进入房地产业,加剧了对房地产这种非生产性资产的投机,引起房价大幅度上升,结果导致生产性和服务性行业成本高企,无利可图,炒楼便成为一种社会性行为,最终产生房地产价格的泡沫。
海南“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则是由于房地产开发过热,造成商品房大量积压,终因供过于求,开发商资金断裂而产生大片的烂尾楼。
北海的“房地产泡沫”则与海南有相似之处,因地价暴涨了20倍,而掀起开发的虚热。
香港:多少人倾家荡产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国际游资及本地炒家开始疯狂炒买香港房地产,从1991年到1997年,房价上升了4倍。1997年,香港房地产泡沫破灭,楼价一路下跌,至2003年年中,下跌了70%左右。最著名的案例是金门大厦在20个月内四次转手,总价从7亿港元炒到17亿港元。以炒楼起家的佳宁集团空手倒卖,又通过上市筹措资金进一步炒楼,三四年里资产过百亿港元,跻身当地“十大”房地产企业,但最终因“泡沫”破灭被迫清盘破产,董事长被捕入狱。
在这场“泡沫”中,香港平均每位业主损失267万港元,有10多万人由百万富翁一夜变成了百万“负翁”。
海南:触目惊心烂尾楼
有统计数字显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房地产泡沫破灭,给海南留下的是无数的烂尾楼,因海南泡沫经济造成的积压房地产总值达800多亿元。直到本世纪初期,不少到过海口市区的人仍为光秃秃的“烂尾楼”立在海风椰林之间感到无奈而叹息。
北海:“别墅养猪”的无奈
1998年,一份发行逾百万份的报纸以“别墅养猪”为题,刊登了广西北海银滩别墅群烂尾楼的照片,数百幢别墅破败凋零,荒草没膝。在上世纪90年代初那场“房地产热”中,曾有1400多家房地产公司在北海角逐,炒地炒房使这个“全国首批开放城市”一夜成名。
上世纪90年代 ̄2003年
从峰顶跌至谷底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广州楼价处在一个上升期,环市东世贸附近的高层洋房动辄售价7000~8000元/m2。而在天河,尚未形成豪宅区的高层住宅单价也要8000~9000元/m2。一些香港豪客往往一出手就买下三五套甚至10多套的单位,广州楼市俨然成为炒家的淘金乐土。
随着1994年国家紧缩银根进行宏观调控,广州尚未成熟的房地产业遭到了几乎是致命的打击。广州楼价开始“大跳水”,均价从9000元/m2以上的高位直跌到6000元/m2以下。
投资客杨先生是当年广州楼市大涨大跌中的“牺牲者”之一。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他以近9000元/m2的单价买下了黄埔大道旁金泽大厦的两套住宅单位。但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该盘的楼价已暴跌到5000多元/m2。杨先生的身家缩水近半。
广州楼价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直至2003年,都一直呈现下跌之势,但房屋交易量却不断放大。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