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 房产资讯 -> 综合新闻

“租房热”:各有所图 透视高校大学生的租房热潮

来源:不详    发布时间:2007年4月2日    更新时间:2008/11/26 15:42:00    作者:佚名

近几年来,伴随着高校招生竞争的日趋激烈,全国各大高校在不断狠抓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更加关注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改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因此,各大高校在校学生的住宿条件普遍都有很大提高。但是与此同时,却出现了部分学生纷纷搬出环境、条件都比较好的学生公寓,选择出外租房居住的现象,眼看着一股学生“租房热”正在很多高校悄然兴起。

笔者调查发现,在校大学生搬出集体公寓,自己租房居住的人数实在不少,但是租房意图也大致不外乎以下几种。

——从总体来看,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是“考研族”。他们认为尽管学校的集体公寓条件比较好,但是往往住的人数比较多,相互之间影响比较大,况且现在学生学习压力普遍比较大,学校图书馆、阅览室每天都太过于拥挤。因此远不如“偏安一隅”,自己单独租房居住,从而谢绝一切干扰,专心致志于复习备考。根据北京某高校的同学提供的信息,他们寝室原来住有六位同学,其中有四位都在积极准备考研.十月份以后,考研准备进入了冲刺阶段,他们之中已经有三位同学先后搬出了寝室,在距离学校较近而环境又相对幽静的小巷租了房。他们以为虽然这在经济上是一项额外支出,但是有利于自己实现考研目标,因而是值得的。相对于他们寝室而言,因考研在外租房所占的比率竟然高达50%!并且据他了解,因考研在外租房的在北京每一所高校都不乏其人。相信这种现象在全国其它高校也是普遍存在的。

——出于性格上的原因而出外租房。这一部分同学要么是不善于处理同学关系,要么是不习惯于集体生活。正如湖北某高校的一位女生李某曾对笔者说:“住在集体宿舍里即便是搓一下脚丫子也会有好几双好奇的眼睛同时注视着你,多不自在呀!”因此她认为选择在外面租房住,既清静又省事.并且现在大多数高等院校都是面对全国招生,由于来自不同的地区,室友们很可能在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差异,因而在集体生活中往往难以相融,甚至容易产生一些矛盾纠纷。于是一部分同学便怀着“惹不起,躲得起”的心态避而远之,在校外租房营造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天地和自由空间。

——为了改善饮食生活而出外租房。学校集体大食堂的饭菜一致被认为是要么缺盐少油,要么每天整个一盆“大杂烩”,好不容易有点对胃口的,价格却高得惊人。尤其是学校食堂每天为了供应上千名,乃至数千名师生的饮食,卫生质量方面也势必会大打折扣。至于在学校食堂提供的饭菜里“发掘”出头发丝甚至酱油瓶盖那也是常有的事。因此受不了学校的这种日子,很多同学便干脆自己租了房子,天天给自己开小灶,让自己“吃得舒心,喝得放心,活得安心。”

——出于学校住宿费过高而租房。现在的学生公寓条件比较好,相应的收费也比较高。据笔者调查发现,学生集体公寓每年收费在1000-1500元之间的学校不足为怪,至于每年收费在800-1000元之间的学校更是比比皆是,那么每年收费在500-800元之间的学校已经很少了。相比较之下,一些中小城市的高校学生认为自己租房居住则要显得经济得多。

——与恋人同居,营造“二人世界”。中国当今的性开放程度不容夸大其辞,但在读大学生中的同居现象确实普遍存在。2002年度《中国大学生》杂志上一篇关于安全套公然走进南京某高校校园的报道在全国其它的很多高校里也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根据该资料中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沿海开放城市里的高校学生有过同居、性体验行为的在该地区大学生中所占的比率竟高达60%,即使在一些内地中小城市里的高校学生有过同居、性体验的也不下于当地大学生人数总和的20%。但是毕竟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学校集体宿舍显然不允许,也不适合于这些同学“过自己理想的生活”,因此出外租房居住是他们最好的选择。

——由于一些学校的基础生活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学校鼓励部分学生外出租房。高校实行扩招政策以来,湖北武汉某高校的学生人数剧增,致使该校的学生公寓出现严重不足。为了缓解暂时的住房困难,无奈之下该校的领导只好动员一批学生在外面租房居住。根据相关调查,这种现象绝非仅仅出现在湖北武汉这一所高校,因而这一部分同学也是租房学生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

如何看待自己身边的同学、室友搬出学校集体公寓而自己到外面租房居住,绝大部分同学都认为这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他们认为,毕竟这是一个追求个性、崇尚自我的时代,作为一名大学生,无论是从年龄上来说,还是从他们的社会生活经验上来说,他们自己完全有权利选择理想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他们也完全有能力解决自己面临的来自学习,生活上的一系列问题。现在都二十一世纪了,高校的大门不能永远是关闭着的,过去高校所推行的全封闭式管理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和当今高校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参<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