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会料到,今次金融海啸的最大得益者,竟是中国的地产商?没有金融海啸,中央可能仍在推行宏观调控,地产商怎可以像今天那样意气风发?
其实,在宏观调控下,楼价自07年中已开始逐步见顶回落。二次置业者难以获得贷款,令楼市少了很多买家,楼价不得不往下调。初时有些地产商还不肯面对现实,但随着存货的积压,地产商的资金压力就愈来愈重,不愿减价的,最终亦得跟着大伙儿一起减。
当时,大部分的地产商手上的土地储备都很多。新盘卖得不好,他们就没有足够的资金去开发新的地盘,因此他们都得售楼套现。偏偏在这个时候,中央却不断加息及收紧存贷比率,以至银行不但不肯借新债,有些还要追还旧债,令地产商都苦不堪言。
另一方面,中央又限制地产商兴建当时仍有一定销路的别墅与大单位,硬要他们建多一些价钱不高的小单位。此外中央又限制外资入市,及要求地产商限时缴交地价余额,令地产商在现金周转上遇到很大的困难。
至零八年中,我们遇到的地产商之中,大部分都有资金链中断的风险。为此,他们不得不放弃部分土地储备,连原先最珍贵的地盘也愿意接受合作伙伴,可见他们的处境有多危殆。到金融海啸全面爆发后,有部分地产商甚至私下向人表示,自己的事业今次可能已回天乏术了。
谁知道柳暗花明又一村,中央为了减少金融海啸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政策上作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既大搞公营投资,又放宽银行信贷,单是上半年银行贷出的款项就超出七万亿人民币。这笔钱很多都透过楼宇贷款的方式流入了房地产市场,最终落入了地产商的口袋,令他们的资金链问题,一下子就得到了解决。
中央本来没有明令可以放宽对二次置业的贷款限制,但由于政策的改变,令银行可以贷出去的钱多了很多,银行都得为这笔钱找出路。因此,当有个别银行破例把钱贷给二次置业者时,其它银行就不敢不跟着这样做,不然的话,就会在业绩上面及不上破例的银行。结果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大家都只眼开只眼闭,愈斗愈宽松。我们曾见过,有炒家一次过买七间新楼,一样可以找到银行贷款。
有银行的钱作首次推动,民间的钱就很快来凑热闹;至09年春节后,房地产市场就耳目一新;每有新盘开售就被抢购一空,价格不断创新高。地产商为此都笑逐颜开,又满怀信心地去天价抢地了。
以上只是所有地产商都可以分享的政策上的得益,个别地产商在最困难的时期,其实还得到过地方政府的特殊照顾,譬如宽限缴付地价的时间,以至获得增批容积比率,等同降低了楼面地价。这些好处,最终会令地产商未来的盈利大增,他们真是因祸得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