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 房产资讯 -> 专家观点

观察:香港家族企业痛苦的路径依赖

来源:不详    发布时间:2008年6月10日    更新时间:2008/11/26 15:42:00    作者:佚名
    据统计,在香港近20大家族企业集团中绝大部分和地产行业有关。香港规模最大的家族企业,核心主要是经营地产业务。

    无论是在1880年即到香港冒险发迹的犹太人嘉道理家族,还是近年如日中天的李嘉诚等几大天王,其财富的积累和飙升,都得益于旗下地产的大幅增值,至于市值十亿八亿元的中小型地产家族公司更是有接近三位数字。

    然而,在早期财富聚集后,香港家族企业传承后经营却问题多多。香港中文大学会计学院曾于2006年,对香港、日本、台湾等共500家上市企业于1990年~2005年期间的继承过程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果是本港的上市企业,在下一代继承后5年内,其股价平均回报为区内表现最差。

    香港上市的家族企业,管治相当成问题,类似家族企业以小资金控制大集团固然常见,还有一些与现代企业潮流相当背离的低级问题:包括主席年事已高、董事会家族成员众多、创办人个人色彩浓厚等因素,都很容易令企业在交接时候陷入危机。

    在香港,地产业务能够成功与否,讲究的是政经关系和人脉网络,这些都是非常微妙的关系处理。而第一代创业者打天下结交的各种紧密关系,很难带给下一代;而且时移世易,生意的做法也大有不同。

    以新鸿基地产(简称新地)为例。这次活生生的案例就能看到,家族成员间意见不容易平衡,往往陷入意气之争,对于公司的利益来说确实不是好事。这次老二老三联手驱逐老大,请出年近八十的老奶奶做董事局主席,是否有点像是时光倒流发生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感觉?

    控股权与管理权分家,企业才可望长远发展。不过瑞安集团董事长罗康瑞坦言,作为公司控股股东,要将管理权下放,确实不容易,相信本港的上市公司仍需要一段时间适应。

    如果这些家族企业很早就能意识到这些问题,并形成一套有效的机制,让接班人用自己更加独立和创新的想法来开拓家族企业新的一块天地,并不是不能摆脱这个怪圈,但实际中家族之中人,面对各自利益的时候,往往不肯放手,造成的问题很棘手。

    有人调查过全欧洲的公司,发现由单一家族控制的企业,业务表现居然较非家族企业的还要好。原因之一是管理层为保住家族声誉及名声,往往会较为投入,因此家族企业的表现并非像投资者想象中一定较差。但是,欧洲的家族企业的信托责任和商业基因,是和香港家族企业大不一样的,不能将其混淆。

    德国的家族企业比例很高。但是与香港家族企业大为不同的是,德国的家族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而且大多数不上市,运用职业经理人的比例也很多,基本上呈现良性发展。郎咸平教授曾指出,亚洲的家族企业,一旦上市,都有采取金字塔控股来剥削中小股东的倾向。因此,习惯了这样运营文化的家族企业,最后内部也往往路径依赖,自家企业也陷入这种不透明不规范的怪圈,自食其果。

    例如这次新地集团,因其中三兄弟的股权未获厘清,导致今日兄弟不和、但老大却无法退出,又不能分家的进退两难局面。其他家族企业相信要及早吸取教训,未雨绸缪,长痛不如短痛,先在内部定下规矩,把股权搞清楚,日后才有以市场化作为解决问题的出路。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