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 房产资讯 -> 综合新闻

沈建忠:调控成效渐显 房价回落的基础仍不稳固

来源:不详    发布时间:2007年3月29日    更新时间:2008/11/26 15:42:00    作者:佚名


在3月29日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主办的“2007宏观经济形势发展与房地产发展态势报告会”上,建设部住宅与房地产业司司长沈建忠做了《2007中国房地产发展态势》报告。

报告首先回顾了2006年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一些特点。沈建忠指出,06年的调控政策重点体现在“国六条”的颁布,与之前颁布的主要针对稳定房价的“国八条”相比,前者把侧重点放在了兼顾公平和需求两个方面。“国六条”主要要在寻求一条“既要保持一个良性的发展,又要防范和解决存在的一些突出的问题”的改良性道路。

沈建忠认为,“国六条”与之前的调控政策相比,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细化和量化,注重“区分对待”和“分类指导”原则下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为此,06年出台了17个配套文件。04年主要进行总量调控;05年已经开始关注供求,但总体仍偏重于存量。经过两年的调控,我们国家固定资产的投资增幅已经实现回落。但是公众并没有明显感受到调控的效果,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之前的调控更多地站在了经济的角度,缺乏对民意、民生的关注。住房供应结构调整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

谈到房价的问题,沈建忠指出,从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来看,自1998年以来至今,房价的涨幅已经回落到了一个平稳的区间。市场秩序也有了一些好转,比如二手房的资金监管制度就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总体上来看,经过了几年的调控,从中央到地方对房地产调控的认识有所提高、力度逐步在加大、成效逐步在显现。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两会报告指出,投资增长速度过快是值得关注的,但不是最主要的。房价回落的基础还不稳固,其原因主要在于:第一,调控的措施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合力;第二,体制问题制约了地方政府的特色;第三,住房保障制度还不完善;第四,资金的来源。沈建忠认为,房价应该形成一个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这个形成机制应该与支付能力相匹配。

沈建忠认为,07年调控政策的趋向,将更加注重于落实,解决执行率的问题,更加注重长效机制的建设,从制度机制上保证健康的发展。沈建忠把07的调控方向归纳为“两个增加和抑制加两个体系建设”。两个增加一个是有效供给一个就是供给商品房,两个抑制就是投资、投机性的需求。两个体系建设主要是住房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市场体系完善的建设。政府和社会对房地产的调控的关注度仍将保持持续的态度,过去调控效果不太明显的一些方面今年可能会有一些比较大的一些改观,比如说结构、中小套型的供应,特别是面向支柱的政策性、保障性的住房供应可能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沈建忠指出,中国的特殊之处在于土地是非常强的硬性调控手段,这跟西方国家可以自由买卖土地的情况是不同的。在07年以及未来的调控中,土地继续实行紧缩的政策、纲性的指标是不容置疑的。每年新增建设用地将控制在400万亩左右,扣除掉“十一五”期间重大项目等以后,实际用于城市建设用地的只有100万亩。

沈建忠表示,从1998年以来,连续多年保持了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在20%以上,增加有效供给从几个数据来看已经到了警戒线。因此“有效供给”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结构性的调整,当然不仅仅是一个户型套型的调整,更多的是鼓励工业结构的调整,调剂用地供应。土地的指标是死的。只有在存量土地上做文章,通过改造、通过更新、通过一些其他的方法来盘活存量。 

沈建忠指出,住房保障不仅仅是局限于政府保障这样一个范畴,某种意义上来说,社会的保障更重要。政策导向、制度安排应该惠及全体公民,通过货币补贴、实物安置等对低收入家庭提供政策保障,解决住房的问题。通过公积金、住房储蓄银行、担保公司、非盈利性住房供应等等这样一些措施,使多数家庭支柱性的置业需求提供保障。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