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北京在过去几年连续完不成供地计划,甚至计划与实际之间的差距很大。但在2007年,北京市住宅用地的供应计划已经完成。去年,北京预计供应住宅用地1600公顷,最终实际完成了1677公顷,这相对于往年,应该被视为巨大的突破。当然,在去年年内,在商品房新开工面积和竣工面积等几项指标上仍然呈现了供应缺口较大的问题,但相对提高的土地供应还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些改变的可能。去年年底土地供应计划的完成,从某种程度上也预示着在今后的两年内,政府在土地供应执行力上将继续加强。
第二,从住宅产品的供应结构来看,90平方米以下中小户型的建设和推出较之以往有了明显的增长,过去长期稀缺的中小套型未来可能将不再稀缺,甚至将来会成为市场上主导的产品,这对于平衡市场意义显著。特别是在北京,2007年初政府承诺给百姓的530万平方米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两限房,最终是大幅超额完成的。据我了解,去年北京市实际开工建设的这三类政策性住房,总量在800万平方米左右,如果执照套数来算,可能将超过10万套。这些中小套型房源在2008年的陆续上市,对于缓解目前市场当中小户型紧缺的状况肯定是有好处的,无论最终政府对购买者设置怎样的门槛,都能稀释大量市场需求,缓解最近几年无法破解的供需困局。
资本市场为楼市施压
聂梅生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会长 目前的房地产行业,已经由原先第二产业的建设运作为主,越来越转向以资本运作为主的时代,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讲,金融资本已经成为了与土地齐名的房地产生命线。目前,国内的房地产企业进行融资主要有三个渠道:银行、外资、股市。但这三个渠道从眼下来看都不太乐观。银行方面,2008年可能将迎来贷币政策最为紧缩的一年,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我了解到有的地方银行即使手里还有指标也不再放贷,结果四季度的贷款额仅占全年的百分之十几,但银行依然必须执行央行的政策。这种情况,到今年一季度不会有太大改观,肯定不会出现去年一季度放贷达到59%这样失控的状态。作为已经上市的商业银行,不准其放贷对它们也会产生很大压力,因此对它们而言能坚持到什么时候,还需要观察。
外资方面近期也出现问题。事实上,外资在前一两年对中国楼市是很看好的,中国开发企业容易在国际资本市场融资。但近来,我国楼市内部自己唱衰的声音过大,使外资也纷纷放缓了与中国企业签订合同的进程。加之目前呈现出以中低端的经济适用房、两限房为主的市场格局,那么外资肯定也会回缩,处于收紧的状态。至于股市,2007年许多大的上市公司在土地市场上动作过大,这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警觉。目前,国土资源部已经对土地融资作出了一些限制,而证监会在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开始对地产上市企业进行限制,不允许进行增发、不让他们上股市融资。因此,像万科、沿海这样去年底被认为低价开盘的大型上市公司,表面现象是价格波动,但实际上,原先需要增发的没能增发,就必须通过其他渠道获取大量现金流,否则就面临亏损。这并非是拐点将至,本质上就是上市企业资本动作的需求。
金融领域发生的这些变动,再加之土地市场国家对囤地、开发商大量买地以及规划权的限制,包括未来我国70%的土地将用于保障房和两限房的建设,给楼市施加了极大的压力。因此,我虽然并不赞成所谓“拐点”说认为楼市进入下行道的判断,但我感觉,基于融资门槛的提升、购地难度的加大,去年以前的游戏规则将不复存在,“地王”等现象以后很难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