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对象从“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变为“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全部用于”、“不得低于”、“优先安排”、“单独列出”等毫不含糊的字眼在保障资金和建设用地等相关规定中出现……
但政府在加大廉租房投资建设力度的同时,对于廉租房的分配,以及包括续租、转让等在内的管理工作也不容忽视。近日,记者走访了北京目前唯一一个投入使用的廉租房小区,通过与廉租房住户面对面的交流和采访,透过他们的不解、抱怨,甚至质疑,了解到目前廉租房分配机制、管理机构和方式,以及物业管理等诸多环节,都亟待强化和完善。就像一些廉租户所说:“希望政府把好事做到底。”
走进北京廉租户
在北京二环路广渠门桥西北角有个闹市中略显安静的小区,名字叫京城仁合,这里有一栋东西走向、外表简约朴素的U型建筑,就是北京市目前唯一投入使用的廉租房。
据了解,京城仁合小区又名“广渠门北里廉租房项目”,该项目作为“2002、2003年北京市委、市政府为市民办60件实事”之一,2002年1月开始项目筹备,10月开工建设,建筑面积3.3万平米,2004年2月10日正式入住。目前共有廉租房400套,其中,使用面积为30.4至51.1平米的无障碍居室26套,30.4至51.1平米的一居室109套,46.3至58.1平米的二居室180套,57.2至61.8平米的三居室85套。
“广渠门北里廉租房项目”主要针对为国家做出过贡献或存在历史遗留问题的有住房困难的家庭,按每月每平米2.4元收取租金(含物业费)。一期面向符合廉租房申请条件的优抚家庭,即伤残军人及军烈属家庭;二期开始面向市级以上的符合廉租房申请条件的老劳模。两类家庭的申请标准为人均住房面积低于7.5平米,租住人员包括承租人、配偶和未成年子女。
为了解廉租房住户的生活状况和廉租房的使用情况,2007年11月,记者多次走进京城仁合小区。
分配尴尬
不少家庭面积不够用
刘大妈居住的廉租房是一套50平米的一居室,80岁的老伴王大爷,1948年参加革命,在淮海战役中因伤致残,这套廉租房是政府作为对有住房困难的伤残军人、军烈属优抚对象分配的。
据刘大妈讲,申请廉租房的时候,他们家本来申请的是两居室,这样可以住保姆,因为现在有规定,保姆必须拥有独立的房间,但是摇号时摇中的却是一居室。现在老人很为难,“我老伴儿行动不方便,我也是70多岁的人了,只能让我女儿来照顾老伴,实在没有办法住就只能在客厅里搭个床”。
记者了解到,在京城仁合廉租房区类似刘大妈家的情况相当普遍,第一批入住的租户中大多数是高龄的老人。这些老人基本上都需要找保姆照顾,但从目前的住房分配来看,不少家庭存在着面积不够用的问题。
对于2004年的摇号分房,记者走访的住户都表示并不清楚分配的流程和细节,只是被通知到时间看电视公布的摇号结果。“我们什么也不知道就分完了,有要一居的分了个两居,有要两居的分了一居,还有的一家两口人分了个三居。”
据租户介绍,在两批廉租房承租完毕后,廉租小区中依然有40余套住房至今无人使用,空置率在10%左右。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京城仁合小区物业公司的石久霞主任,石主任表示,那些空置的廉租房未来会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分配。
管理混乱
承租人死后房子转租
朱大妈今年72岁,是1959年的北京市劳模,作为廉租房的第二批优抚对象搬进现在的两室一厅已经3年多了。朱大妈一家4口人,老伴瘫痪,儿子和儿媳失业在家吃低保。
朱大妈心里也不踏实,因为“有些事情不太明白”。“比方说续租吧,按说是一年一签合同,可我们就第一年签了一次。我们就是住着不踏实,怕哪天再让我们搬出去。”
据记者统计,在走访的租户中,三年只签过一次合同的并不是个别现象。
而在京城仁合的物业公司,记者得到回答却完全不同。据物业公司介绍,小区内的廉租住户每年续租手续由物业部门统一办理,其负责人多次肯定地答复说:“100%的租户每年都办理续租手续。”
采访过程中,记者还了解到相关管理部门对廉租住户的家庭情况的掌握和入住后的管理并不是十分清晰。有住户反映小区中有将廉租房转租的现象,并且有半公开的价格,一间房间每月800元,甚至有住户在承租人死亡后并未及时退房而是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