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 房产资讯 -> 综合新闻

上海商品房将大量过剩 应防范房地产硬着陆风险

来源:不详    发布时间:2007年3月20日    更新时间:2008/11/26 15:42:00    作者:佚名

在房地产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的热门话题之际,一个调研报告在上海引起了不小震动。

这份由上海市社科院房地产业研究中心历时一年多时间完成的报告,长达62页,4万多字,并已上呈上海市委、市府。

这也是迄今针对上海市房地产发展现状的最为权威和翔实的报告。报告尖锐指出,上海土地供应过量、房价过高,“十一五”期间商品房将大量过剩,由此,警示要防止出现房地产硬着陆的风险。

“市委、市政府领导看了这个报告后,都非常重视。”上海市政府一位官员说,“这个报告将是今后制订调控措施的关键参考依据。”

上海市房地产对GDP的贡献到底有多少?这个外界争议多年的问题,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

而上海社科院的这份报告明确指出,“十五”时期,上海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11.5%(按绝对值计算为13.89%),实现连续14年两位数的增长。在这个时期,上海市房地产增加值年均增长(绝对值)20.54%,2005年达到670.23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7.3%。

“十五”时期,上海市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绝对值)23.56%。2005年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434亿元,据初步计算,房地产业所产生的税、费和土地出让金相当于同期上海地方财政收入的35%左右。

这背后是房地产业超级投资冲动。“十五”时期,上海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额年均增长(绝对值)13.63%,而这五年,上海房地产开发累计投资4700多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60.5%,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35.5%;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年均增长(绝对值)17.1%,高于同期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

具体来看,“十五”时期上海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过快,主要是由于商品住宅投资增长过快。其间,商品住宅累计投资3504.7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100.9%,占同期房地产开发投资的74.5%;商业用房累计投资374.5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29.2%;而办公用房累计投资311.8亿元,比“九五”时期减少43.5%。

在商品住宅投资中,别墅、高档公寓投资增速较快,年均增长40.8%;普通商品住宅年均增长13.6%。

“由于投资惯性,新形成的投资规模,将对未来几年的投资造成压力。”报告尖锐地指出。

上海市土地一级市场,到底有多少是协议转让的,一直是个谜。

而上海市社科院呈现给市委市府的这份关键报告,赫然指出,“十五”时期上海土地一级市场共出让土地32351万平方米,其中协议出让24090万平方米、招拍挂出让8261万平方米,分别占74.46%和25.54%。

土地协议出让行为主要发生在2003年以前。因为,从2003年起,对房地产开发的住宅、商服、综合等用地主要采取招拍挂方式出让,其出让面积占同期三种用地出让面积的70.4%。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市爆发的包括周正毅案、上海房地局土地利用管理处处长朱文锦等在内的土地大案,主要发生在2003年之前的协议转让土地时期。

“上海市现在很多开发商都有不少土地储备,基本上都是在2003年以前通过协议出让的方式拿到的。”上海市当地的一位房地产企业老总对本报记者说。

高额利润刺激了各路资本纷纷涌入房地产。据调查,到2005年,上海房地产开发企业有4812家,比2000年增加39%。而这些企业大部分是近五年新成立的。但有项目开发的仅有1726家,占35.9%。

显然,目前上海房地产开发企业数量仍然过多,远多于在建项目数量。这种低门槛准入的情况,一方面加剧了企业间为争夺项目而进行的无序竞争;另一方面,这些开发企业中有相当大部分是项目公司,开发销售完房地产后,大部分都撤消,对建设项目的善后处理和管理不利。

不仅如此,此前,上海市曾通过协议出让的方式,把成片土地供应给一家开发商,这往往延长了土地开发建设周期,造成土地资源闲置浪费,影响土地使用快速产生规模效应。同时导致少数企业囤积土地,大多数企业无地开发,并产生倒卖土地的现象。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