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 房产资讯 -> 楼市动态

观察:谁来审核地方政府房产调控“成绩单”?

来源:成都慧人,新华每日电讯    发布时间:2006年12月26日    更新时间:2008/11/26 15:42:00    
全国已有276个城市公布了住房建设规划,但专家担心“指标出台,落实无望”

  对于中国房地产调控而言,构建体系完备、覆盖广阔的住房保障体制是“正本清源”之举。但要每个地方政府都下定决心集物力、财力推出各种形式的解困房显然并非易事。“在当前的政绩考核体系下,地方不愿让房地产价格降下去,完全可以理解。”

  岁末年初,中国房地产市场在经历了一年的调控后喘息初定。审视一年来的情况,人们可以发现一系列可喜迹象:投资增幅、房价涨幅回落,新商品房项目套型建筑面积趋小,消费者预期发生变化……但在这一可喜迹象初露端倪的调控“成绩单”上,却始终有两个重大忧虑挥之不去,令人难以释怀。

  “格式文本”——“成绩单”是否会高度一致

  江苏省统计局不久前公布的一份房地产市场报表显示,今年1月至9月份,江苏房地产投资额同比增长21.2%,首次快于城镇项目投资,但增速较去年同期低15.8个百分点;商品住宅价格同比增长5.7%,与前两年20.0%以上的增幅相比回落十几个百分点。

  这种类型的报表有可能会是全国各地调控“成绩单”的一个“格式文本”。

  2006年,全国大中城市楼市虽然成交量锐减,但房价涨幅继续维持了5%至7%的水平,房地产开发投资一度降温,但不久又更上层楼。

  “自宏观调控以来,‘投资增幅趋缓、房价涨幅回落’这句话差不多已经是妇孺皆知了。趋缓、回落是好事,但投资增幅趋缓说明投资还在增加,房价涨幅回落说明房价还在上涨。”上海房地产评论人士顾海波(顾海波博客,顾海波新闻,顾海波说吧)说。

  从单个职能部门“自拉自唱”到九部门携手合作,今年以来,中国房地产宏观调控走上了一条日趋严厉的道路。从频繁见诸媒体的“政策密集”“共下猛药”等字眼看,国家治理整顿房地产行业的决心不可谓不大、举措不可谓不强硬,然而,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房地产价格“高烧难退”呢?“很多因素在起作用,住房结构调控的滞后效应、人民币升值预期、热钱涌入等等。但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中央政府相关措施的具体落实需要地方政府积极配合。恰恰在这一点上,很多政策遇到了消极甚至是积极的抵抗。”复旦大学房地产专家尹伯成教授说。

  “落空”忧虑——好开端不一定总有好结局

  对“指标落空”的忧虑是有关专家反思2006年房地产调控时提到的又一重点。

  “完善住房保障制度,让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的覆盖度达到一定的水准。这可能是房地产调控中最需要政府关注的方面。”经济学家厉无畏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在这一方面,全国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部际联席会议通报称,截至9月底,已有26个省(区、市)将廉租住房制度纳入目标责任制管理;268个地级以上城市建立并实施了廉租住房制度;10个省(区、市)明确了土地出让净收益用于廉租住房建设的具体比例。浙江、四川、北京、天津、辽宁等省(市)经济适用住房竣工面积占商品住房的比重超过10%。

  数据令人振奋,但值得注意的是,情况并非“普天同喜”。

  今年1至9月份,江苏经济适用房占住宅开发投资额的比重一直不足5%,高峰时也只有4.3%。就这一现象,江苏省统计局的一位分析人士提出警示:“经济适用房占住宅新开工面积的比重大致保持在6%以内,这和江苏省政府提出的10%左右的比例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对于中国房地产调控而言,构建体系完备、覆盖广阔的住房保障体制是“正本清源”之举。但要每个地方政府都下定决心集物力、财力推出各种形式的解困房显然并非易事。“在当前的政绩考核体系下,地方不愿让房地产价格降下去,完全可以理解。”尹伯成说。

  来自国家部委的信息显示,至2006年9月底,全国已有276个城市公布了住房建设规划。这无疑是一个好的开端,但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不少专家却担心会出现“指标出台,落实无望”现象。

  调控反思——亟须建立“成绩单”监督审核机制

  盘点今年来不少地方政府在房地产调控中的表现,我们很难用一个“好”字来形容。

  从年初少数城市出台“购房入户”等托市政策,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