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文语境中,“十二”是一个虚数,泛指多;把“十二”这个数字挪到现代城市建筑设计行业中,用以泛指“多且丰富”。在真正认识周小锋之前,锐理先认识了他的创业伙伴张小波,在后者的叙述中我们大概了解到周小峰的轮廓。而后,从建筑理念到企业管理,我们一点一点地熟识了周小锋,熟识了他的建筑作品,以及他“锋味”十足的设计思想。
光华逸家一战成名,对于中泰、周小锋而言,这一战背后的逻辑比“成名”的辉煌外观更值得反复思索
读大学时的周小锋可能无论如何都想象不到,那个“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看起来吊儿郎当,别人都在认真学本专业他却在琢磨计算机的“好基友”张小波,会是他未来的创业伙伴。2015年的周小锋和张小波,每天考虑的是项目,是财务,是未来的发展空间和企业战略。时光倒退十几年,好学生周小锋常常被张小波问到一个问题:“哥们,能不能借你的作业抄抄?”
在冷峻的专业味与温润的生活味之间,周小锋用自己的“锋味”,调和着多种可能性的建筑表达。
这就是俩人友谊的基础,同窗4年,再一起到深圳就业于同一家建筑设计机构,分到同一间员工宿舍,2007年再一起到成都开展业务,一起创建“中泰”,一起买了房,啊不,是在同一个小区分别买了房。这雷打不动的一对“基友”,确实有深厚的友情“基”础。
但凡参加过几次锐理公开课的人一定会有这么一个印象,中泰的高管中,张小波是活泼、外向的,周小锋则是内敛、沉稳的那个,于是会得出粗暴的结论:这两人,互补。实际上,如果给周小锋足够多的放松时间,他便会自然释放他敏锐而健谈的那一面,和张小波一样,一旦说到建筑,话头就收不住了。他承认,“基友”之间,确实有互补的一面,因为建筑设计是综合性学科,在学习和应用方面,周小锋和张小波各有侧重。
周小锋用前期规划、建筑立面的理性色彩为建筑赋予筋骨,再用“没有面馆和小吃店的生活是令人讨厌的”的感性思考为建筑注入生活。
“小波的强项是规划理念,我更侧重建筑立面设计,我们一起工作很多时候不觉得累,这有多年互相扶持的默契,那么默契是什么呢?是各自发挥强项的同时,知道如何减弱对对方的不良影响。”
2007年,周小锋与张小波搭档一起来到成都,拿下了丽都花园城这个项目的设计,即使是以现在的设计费用标准来看,丽都花园城设计费用也算是高的,放在8年前,那就更不用说了。但周小锋认为,设计费用,真不能简单地说便宜或贵。“如果只是单纯的设计,那可能有贵和便宜之分,如果算上设计质量、成本控制和服务,每平方米的设计费高两块钱,真的算高吗?”以细节为例,如果以“出图”为目的,设计费用无高低之分,但初来乍到的周小锋考虑的是,车库这东西,是不是还有更高效运转的可能?再往前一步思考,有没有可能既有效减少公摊,同时车库使用起来又更方便?
由周小锋担任主创建筑师的置信丽都花园城项目获得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
2008年后,成都楼市面临产品“转型”压力,地震影响、楼市震荡,外有城镇化进程和海量大学生毕业就业的市场大环境,彼时的成都楼市处于市场量大和可选户型少之间的奇怪漩涡。后来中泰的故事,今天的我们已经很熟悉:国嘉光华逸家一战成名,对于中泰、周小锋而言,这一战背后的逻辑比“成名”的辉煌外观更值得反复思索。“我们在深圳时,对当地的住宅产品了解得很深入了,10年前深圳的普通住房比现在成都的‘小三房’还要小,我认为这是由城市发展阶段决定的,打个比方吧,当城市人均收入1000元,房价均价3000元时,50㎡都能做到3房,因为保功能是第一位,舒适度必然被牺牲。城市再发达一点,比如香港,一个2米2乘2米4的房子都算是好房子。”而光华逸家诞生的时间,成都正处于进入国内“准一线”城市的关键时期,城市和正计划在这个城市安家的青年人们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而有压力处,往往有“风口”。可以说,中泰为国嘉设计出的“逸家系”,是周小锋团队对城市进化深度观察的结果。
光华逸家是一个block式街区,4栋商业建筑彼此分得很开,便于人群像潮水一样渗入
然而时代会变,人群在变,当初买“小三房”的人新一轮的购房需求会变,以去存量为目的的市场也在变,下一个城市进化的“风口”在哪里呢?在大学毕业之初觉得安安稳稳当个包工头也不错的周小锋认为:“风口在哪里不重要,我们是设计师,这是第一位,我们有一套科学的知识体系支撑,跟踪和判断市场环境的变化,加之对购房者的理解和把握,产品创新在技术层面上不是问题。”我们试图问问周小锋,“小三房”之后,下一个轰动成都楼市的产品会是什么样,他十分严肃地表示:“我还不好说。”
“水泥森林”,是许多人对城市的称呼和抱怨,周小锋和他的伙伴,恰好是决定城市面貌的人群之一。作为建筑设计师,尤其是作为擅长建筑立面的设计师,周小锋更多考虑的反而是人。“当人看到一座建筑时,他的观感是怎样的?他会选择主动进入建筑还是避而远之?他会倾向于成为建筑流动的血液还是做个事不关己的路人?”
作为擅长建筑立面的设计师,周小锋更多考虑的是——当人看到一座建筑时,他的观感是怎样的?他会倾向于成为建筑流动的血液还是做个事不关己的路人?
还是以光华逸家为例,周小锋直截了当地说,“我要把这个项目的商业量做够。”而商业体量,是成都市东南西北所有开发商共同的“痛脚”——不是商业体量的问题,而是商业与人群发生多深关系的问题。“在前期规划中,我们把光华逸家视为所在区域的中心,一旦有此认知,剩下的就是雕琢细节。”光华逸家是一个block式街区,4栋商业建筑彼此分得很开,便于人群像潮水一样渗入。“人群如水流,记住这一点。一个定位为区域中心的商业,它必须呈现开放的姿态,展示建筑对人群包容性的一面。第一步,解决商业水平向的空间变化问题。”最后呈现的光华逸家远不止水平方向的变化,它是一个既拥有地面商业,又有8000㎡地下商业街的立体空间,8000㎡,是周小锋最后往设计图纸上添加的,“有了高大上商业,那么我在想,不吃银杏爱吃串串儿的人,该去哪里吃饭呢?商业配套,倒真不一定必须高大上。”
周小锋在互联网及大数据时代对设计管理提出更多创新思路,中泰设计多个办公系统申请了设计行业创新专利
周小锋认为自己是一个偏感性的人,但我们猜想他的员工与伙伴可能会持反对意见,因为“周总向来很严肃”。而这个外界看来十分严肃的人,用前期规划、建筑立面的理性色彩为建筑赋予筋骨,再用“没有面馆和小吃店的生活是令人讨厌的”的感性思考为建筑注入生活。在冷峻的专业味与温润的生活味之间,周小锋用自己的“锋味”,调和着多种可能性的建筑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