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 房产资讯 -> 综合新闻

明年启动64个棚改项目 超过一半在二三圈层

来源:成都晚报     发布时间:2014年12月15日    更新时间:2014/12/15 11:59:56    

      我市棚改逐步扩大到二三圈层,中心城区31个,占48%,64个项目,二三圈层33个占52%,这意味着棚改项目范围正从中心城区逐步扩大到二、三圈层,这是因为中心城区棚户区经过多年的改造

  剩下的体量并不大

  作为“四改六治理”十大行动重点内容之一,棚户区改造已经有了实质性进展。市房屋征收管理办公室项目管理科科长高宇昨日向成都晚报记者介绍,2009年前后成都就启动全域范围内棚户区状况调查,就在近期,第二批64个棚改项目正式获得国家开发银行205亿元贷款支持,将在明年底前全部启动改造。

  本轮棚改分为4类进行

  “成都棚户区呈现点位多、地块小、出地率低、改造成本高等特点。”高宇说,2008年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开始将棚户区改造纳入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2009年前后,成都开始在全域范围内进行棚户区现状的摸底排查,直至2013年左右才基本结束,前后历时约4年。根据摸底,成都提出到2017年,完成棚户区改造15万户,改造房屋面积达2746万平方米,争取5年内基本消除棚户区。

  此次可纳入城市棚户区改造范围的包括集中成片和零星棚户区,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城中村,对老旧住宅区和古街古建筑以改扩建方式同时实施建筑节能改造、管网线路改造、房屋功能完善、风貌塑造的综合整治项目,以及位于城市规划区内的国有工矿(煤矿)棚户区、国有林业基层单位棚户区(危旧房),以及具备棚户区特征的小城镇危旧房。

  本轮改造将棚户区分为4类,实施分类改造。其中,Ⅰ类项目地块为绿地、公建配套用地,或者现有房屋为影响安全必须拆除的危房。另外根据房屋建筑标准及功能、配套水平划分确定了Ⅱ、Ⅲ类,Ⅳ类为市政府确定的其他改造范围。

  国开行再“输血”205亿

  推进棚户区改造,“钱”从哪里来?高宇透露,就在近期,第二批64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已经获得国开行205亿元贷款支持,将于明年底前全部启动改造,这让棚改大大提速。今年年初成都启动的首批45个棚改项目,资金也是因获得国开行贷款161亿元得以解决。

  通过曹家巷等北部城区棚户区改造项目的实践,成都已形成了银政合作的工作机制,按照统借统还的原则,由市房管局住保中心作为全市统一融资平台,统一向国开行融资,专项用于棚户区改造项目,有效地解决了“钱”的难题。

  高宇介绍,为加强对国开行棚改专项贷款的资金管理,此前市政府与国开行四川省分行联合举办了棚改工作资金管理与项目实施培训班,对各区分管负责人、房管局长及具体项目操作者进行培训,对改造项目实施中补偿安置、资金使用、土地上市等环节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成都正在研究制定包括项目申报、资金申请、资金使用的相关格式文本,确保棚改资金安全使用、及时到位。

  签约率达95%才能改造

  高宇表示,以往改造项目多集中在中心城区,这一批次64个项目中,中心城区项目占整个改造项目的48%(31个),余下的在二、三圈层,这意味着棚改项目范围正从中心城区逐步扩大到二、三圈层,“中心城区棚户区经过多年的改造,剩下的体量并不大,相反二、三圈层不少棚户区需要进行改造升级。”

  在改造过程中,成都仍然会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实行多元化安置。在模拟搬迁启动后,房屋征收部门即开展第一次征询,入户对居民改造意愿进行调查。同意改造户数未达到95%的,终止模拟搬迁。当同意改造户数超过95%,才进入下一个步骤——对房屋进行初次评估。然后,根据调查登记和评估结果,拟定模拟搬迁补偿方案,组织有关部门进行论证后公布,第二轮征询群众意见。最后,进行到模拟搬迁协议的签订阶段,只要有95%的住户签协议,就可以做出征收决定。“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都尽量做到签约率达到100%,因此至今未出现一例经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搬迁的。”高宇介绍。

  目前,市征收办正在着手进行前期棚改项目的扫尾工作,计划在今年底至明年初,基本完成Ⅰ类棚改项目的模拟签约,争取提高棚改进度。

  成都晚报记者 白茹

  ▲动态

  河渠污染治理推进小组:

  183条河渠

  月底前完成截污

  为扎实推进我市河渠污染治理,昨日下午,河渠污染治理推进小组组织各区(市)县水务局长召开会议。

  会议对目前各区(市)县河渠治理工作进展进行了通报,现场分析了我市水环境存在的一些问题,要求加强配套管网系统建设。对个别不重视的区(市)县、治理不理想的点位进行了批评通报,责令其加快治理进度,加强治理后的日常管护队伍建设。

  会议还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要求各区(市)县在12月31日前,必须完成183条河渠的截污工作,主体工程未完成的沟渠,要采取应急措施,确保施工安全和污水不下河;要抓住枯水时机,抓紧清淤,并做好淤泥的归置处理。成都晚报记者 邓婧

  ▲期盼

  “希望快点改造”

  一环路北四段102号院内建筑修建于1986年,住的大多数都是市委党校的退休职工。院落最让门卫周大爷揪心的,是道路狭窄的问题,“院落里住的大多数是老人,你看这路好窄,救护车都开不进来。”除此之外,院落内的房屋管道因服役期长,逐渐出现了老化漏水的情况,维修难度很大。

  “住28年了,我希望能快点儿改造!”70多岁的住户兰玉华说。

  今年9月,李克强总理到天津市西于庄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工程现场时说,“棚户区是历史欠账,也是城市伤疤”。成都实施的棚户区改造,正是将“伤疤”抚平。我在接连几天的采访中,不管到哪个棚户区,听到居民最多的话是“好久改啊”,看到最多的眼神是企盼。作为“90后”,我之前真的不清楚城市漂亮的高楼大厦后还有这样的居所,这样的生活。身临其境才真正明白了总理所言——棚改是改善民生的“托底”工程,是雪中送炭的事。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