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保险的发展跟国家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剧,社会保险的压力越来越大,在选择未来社会保障发展道路时,应该两条腿走路,即积极发展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有效配合。商业保险在参与养老发展中,养老社区的建设应该建立整套的护理服务和管理体系,而在医疗中,基本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是互补的关系,共同发展。
未来社保需“两条腿走路”
记者:你2003年回国的时候,主要研究的是保险经济学,可否就此详细地阐述一下?
朱铭来:简单地说,就是用经济学的角度去分析保险。过去在国内学保险时,重点多在精算、理赔和营销等企业管理和实务操作方面。但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就发现,当行业发展到了一定层次的时候,必须得站在大经济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举例来说,保险的好处不只是获得经济补偿,风险分散。保险经济学里面就提到,保险在提供保障的时候,就会改变一个人长期的消费、储蓄的决策/偏好。而消费、储蓄是经济学最核心的内容,这就跟宏观经济联系上了。事实上,保险的发展跟国家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跟人力资本都是密切相关的。这需要用经济学的思维方法把保险融到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去。
记者:在发达国家,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是平行的关系,但是在国内,商业保险似乎被边缘化了。
朱铭来:这跟我们的国情有关。中国“大政府”的概念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经济保障体系当中,实际上还是强调政府扮演主导地位。所以从一开始,社会保障更多的就是强调社会保险,甚至很多人会认为社会保障就等于社会保险。
另外,在过去很多年中,我国的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扮演的作用的确不是很强。最明显的就是,我们经常在退休或是日常看病时,发现在基本的费用开支或是保障的组成里面,社保占到70%-80%,商业保险可能只占10%左右,剩下的还是靠一些储蓄。商保的占比的确有限。
记者:你曾经主持过一个“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关系研究”的项目。你认为商保和社保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朱铭来:最近这一段时间,一直在谈一个话题就是我们的社会保险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是什么?实际上,从去年开始,很多人已经意识到,社保基金的压力越来越大。比如,随着我们人口老龄化,养老的问题日益突出,我们谈到了延迟退休。为什么要这么做,简单来说就是我们未来的资金不够了。
医保也是如此。前段时间我们做大病医保的研究项目,在对医保基金进行摸底排查时就发现,在某些省份,多个地级单位医保基金已经处在当年收支亏损的状态。有些地方已经没有当期结余,开始侵吞历史结余了。
另外,再看一下国外的经验,欧洲、日本长期走社保高福利的道路,走到今天就发现财政的压力很大。未来中国这么大的人口规模,而且我们还不是一个工业化程度很高的国家,没有很强物质财富积累,这决定了我们今天的社会保险只能是“保基本”。
因此,在选择未来社会保障发展道路时,是单纯依靠政府不断加大社会保险的投入,还是从现在开始就两条腿走路?即积极发展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有效配合。当然,一定要强调说明的是,绝对不是政府在甩包袱、推卸责任,这一点公众不要误解或误读。
养老社区搞不好就成圈地运动
记者:说到社保发展这个话题,今年7月1日开始试点的“以房养老”目前试点将近一个月,却反应冷淡,你怎么看?
朱铭来:“以房养老”在中国能不能落地开花与我们的社会文化有很大的关系。中国的老百姓总希望把一些财富传承给子女,这个与西方的观念完全不一样。所以从目前来说,“以房养老”与我们的传统文化理念有一定冲突。另外,保险公司能不能对房地产价格进行科学的评估,有没有技术水平对长寿风险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这是新事物,过去谁也没做过,对行业是一大挑战。
所以现在更多的也就是一个试点,正如保监会人士所说,这不是一个受众群体很大的产品,也绝对不会成为将来中国保险业的主流产品。所以我认为现在供需两方都不是很旺盛,是很正常的,这才体现的是一个理性的社会。
记者:据媒体报道,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共有6家保险机构投资了16个养老社区项目,预计总投资250亿元。养老社区的市场前景如何?
朱铭来:未来少子、独子的家庭结构,加上人口平均寿命的普遍延长,肯定需要养老的社会化管理体系。而且对于现在中产阶级以上的人来说,养老实际上是一项非常重大的开支。以我们现在的经济水平,社会保障已经不单纯是解决温饱问题,将来主要保障的目标之一就是老年生活能否活得有尊严。
记者:风险在哪?
朱铭来: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肯定带点风险性质。按照国际上发展的规律,市场对一个护理院能不能认可,不是光看那些单纯的硬件条件。
从目前来看,保险公司做养老社区,第一件事情就是拿地,部分管理精细的公司已经参照国外养老社区的做法,对社区进行完整规划。但其实按照国外的经验,最重要的是专业的护理(照护)技术人员的培训和技能的提升,而这一块我感觉是很缺乏的。直到现在,我们还没有整套的护理服务的建设和管理体系。所以搞不好就把养老社区简单弄成了一个圈地运动。而且保险公司过多涉及纯地产,资金风险很大,特别是在相关的一些配套政策没有及时跟进的情况下,后期监管问题很多。
因此,我认为当务之急是相关政府部门密切合作,尽快建立有关老年护理的医学标准、护理服务的管理模式和监管机制,在此基础之上,才能谈得上后面养老地产的相关优惠政策等。有了这些标准和体系,老百姓才真正有需求,产业才能真正做大。
记者:现在相当于有点本末倒置了?
朱铭来:有一点。但是做总比不做强,说明保险公司的发展方向还是很明确的。过去说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发展养老社区也一样。
健康险亏损在于没发挥专业优势
记者:社保中除了养老,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医疗。在2008年,你曾经提过,医改中商业健康保险不应被边缘化。但从目前来看,专业健康保险公司基本处于亏损状态。
朱铭来:我国一共4家专业健康险公司。当时设立专业健康险公司的初衷是想探索一条专业化经营的道路。更多的是借鉴德国的做法,但问题在于,没有完整的学习德国经验。德国的专业健康险经营模式的特点是寿险公司一般不卖健康险,只有健康险公司才能卖健康险,同时健康险公司也不涉足寿险公司的产品。
但我们到最后制度确立的时候,出于种种原因,变成了健康险公司不卖传统寿险产品,但是寿险公司可以卖健康险产品。这样一来,很长一段时间,实际上是处在一个不太公平的竞争状态。为什么处在亏损状态,因为没有发挥出它的专业优势。
记者:要改善亏损,怎么办?
朱铭来:未来商业健康保险要想大发展,必须有自己的一套医疗服务配套体系。去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政策鼓励民营资本、社会资本投资医疗服务业,其中就包括商业保险机构。
记者:在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对健康险有一些税收优惠政策,我们国家没有吗?
朱铭来:关于健康险的税收优惠政策,这是我目前研究的一项重点内容。今年我有幸参与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组织的课题研究,希望研究成果在明年能够转化为政策出台。
目前,纯商业健康险的确没有税收优惠政策,但是企业给职工购买补充保险有一点税收优惠。但是这个好处仅体现在企业所得税,对于职工个人收入所得税,没有相应的税收优惠。我们目前参照国际经验,在规划税收优惠政策,这涉及起征点、封顶线怎么科学设置等。
发展太快导致保障功能被相对淡化
记者:从国内保险的发展来看,长期的误导销售、理赔难等现象,给这个行业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到现在,老百姓对保险的负面评价要大于正面的声音。国外是不是也有这种情况?
朱铭来:我们现在的保险业发展大概相当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的保险业,相当于七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的台湾地区的保险业。
记者:就是说中国现在面临的一些问题,其实当年美国和台湾地区也是这么走过来,这是一个过程?
朱铭来:我们要尽可能去缩短这个过程。但是我们现在出现的问题也有部分原因是我们发展太快了。比如美国的保险业发展初期,美国的资本市场很差,所以它的保险产品都是保障性的产品,台湾地区也一样。到后来,二十世纪八十、九十年代,资本市场越来越活跃了,各种金融产品层出不穷,才开始有了投资型险种。但是公众的保险保障理念已经具备了。
而我们发展太快了。1995年开始出现寿险,2000年分红险等投资类产品就开始出现了。这样一来,保险的保障功能就相对淡化了。
记者:7月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成为其中一项重要议题。如何理解现代保险服务业?
朱铭来:强调服务业的理念。过去把保险归纳为金融产业,更多地强调融资、资本运作的功能。但是它跟银行的资本运作不一样。银行基本上是中短期投资,但保险特殊的融资功能体现在它是长期投资,而这些长期投资恰恰是我们重点支持建设的项目,如一些养老产业、基建项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