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平方米+70%”政策落实中、大量的小户“限价房”即将揭开面纱、两个“一千万”政策的出台……诸多信号预示着2007年拐点欲来,“虚高房价”渐行渐远。
2007年3月14日,有新闻报道,《北京10万套商品房尚未售出》,该新闻中说:“北京市场上的一手住宅商品房,目前至少还有10万套尚未售出。这是记者昨天从北京市房地产交易管理网了解到的信息。按照目前的销售速度,即使没有新的项目入市,10万套的存量,也足够维持今年一整年的销售。”
这条新闻揭露了一个秘密,一个北京房地产开发商“打死都不说” 的秘密,即北京的商品房不是供不应求,而是大大地供过于应求。
也就是说,房价高企北京,随时都可能发生拐点。
又是一个冷四月?春节以来一直持续到四月初,北京房地产市场呈现了几年来少见的冷清,前两年排队搭帐篷连夜排队买房的局面再也看不到了,2007年的买房人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冷静和观望。
记者注意到,自我报专刊刊出“2007年房地产拐点欲来”的报道之后,各大媒体及专家围着“拐点欲来”的讨论如火如荼:2008年奥运会后房价无法预测、“90平方米+70%”政策落实中、大量的小户“限价房”即将揭开面纱、“虚高房价”渐行渐远……“2007年,拐点真的来了”,大批买房人及不少房产专家在网络及各大论坛上一致呼吁。
2007年政府要加大保证性住宅、“两个一千万”工程的即将落地、2500万平方米的住宅供应量、超过100个楼盘的集中放量……以上种种使人空前关注起2007年的房地产市场走向。3月31日,竞报房产节现场,在本报主办的“2500万平方米下的2007年,北京住宅是否供大于求”的主题论坛上,北京媒体及专家就此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今年房价不会大涨,今年的房地产市场是供大于求还是什么情况?我觉得还需要做进一步的分析,因为住宅产品里面有很多的细分,有公寓、商用住宅还有经济适用房。
北京是一个开放的流动的城市,将你的产品稍微做得比客户需求高一点的话,这个需求是很大的,否则产品做得再好,不符合客户需求,就是多余的。
《竞》评:去年出台的“限外”政策,一直扬言“房子不愁卖,绝口不谈自家房”的任志强却在不久前的论坛上大谈裘马都。可见,无论高端还是中档或是经济适用房,适应市场才是硬道理。
2007年北京100多个盘,五环内大概是多少?我粗算了一下平谷、怀柔等地,大概一半是在五环以外。
2007年房地产市场的供求问题不是最主要的问题,开发商把产品做好,按照自己的定位,按照自己所做的规划,把产品做准,把质量保证好,是我们应该更加关注的。
《竞》评:北京的房地产市场必将走向一个“产品为王”的时代,关注产品质量,关注客户需求是开发商更应该考虑的,而不应该是盲目炒作。
1.光说数字还不够
2500万是个很可观的量,但真正投入到市场的有多大?50%?什么时间投入?这都不好说。如果2500万是一个总量的话,就涉及到细分市场的问题,不同的区域,不同的产品类型和不同的价位,所以到底是供大于求还是求大于供?光是说数字还是不够。
2.房地产进入“整理”阶段
随着这么多年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政策的逐步加强,现在市场正在进入一个“整理”阶段,其中结构调整的问题比较值得关注,因为市场是独立的,应该由政府承担更大的责任,还是发展商来承担更大的责任?这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3.做好限价房需要探讨
随着市场和社会对限价房和廉租房的关注,这种低端产品的供应和多年发展的高档产品的经验结合,有一个整个行业的发展。廉租房的成本受控制,材料、土地、人工价格都在这儿摆着,如何做好质量和品质,都是需要探讨的问题。
《竞》评:市场整理期的来临或许预示着“虚高房价时代”的终结。经过时间的“整理”之后,无论是对政府、百姓还是开发商以及市场,都会有很大的促进。
1.老百姓需要“低价房”
对于市场来说,高档公寓是必须的,对于老百姓来说,他认为不是必须的。今年北京市的拆迁任务非常大,据了解光崇文地区的拆迁就需要有80万套住房,而2500万平方米市场供应里,真正适应这些拆迁或者是百姓购房需求的并不多。
2.百姓住房还是求大于供
我认为2007年针对百姓5000元钱左右的住宅供应量还不够。高档不是老百姓的必需品,当然它对于市场来说是必需品。一些多年在北京打工的外地人,随着在北京居住的时间越来越长,最终也是要在北京置业的,他们将会是一个很大的群体。总体来说,百姓住房还是求大于供,公寓住房应该是平的。
《竞》评:陈总说的“百姓住房还是求大于供”和